齐如山谈京剧行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相关推荐
-
方湘玲 | 借衣访恩师
有一次,李鸿章被紧急派往南京处理公务.在经过家乡合肥时,他决定抽空去拜望自己的恩师徐子苓. 李鸿章和一名随从匆匆忙忙赶到徐府大门口,门人看清他的顶戴花翎和官服后,吓得趕紧跑着去禀报.看到门人着急慌忙的 ...
-
一文看懂戏曲里的服饰!
全球華人共有的鄉韻 第三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正在举行,省内外多个院团.百余位京昆艺术大家齐聚金陵,京昆好戏即将轮番登场.一个月内看26台京昆好戏! 在京昆的舞台上,我们能看到许多华丽的戏服,除了精美之 ...
-
齐如山谈京剧与皮影戏:“听说皮簧的皮字,就是皮人影的皮字”
前时在<畅流>写了一篇关于皮人影戏的文字,末尾有一句说他与国剧很有关系,于是就有友人来问,只好再把他接着谈谈. 有人来问这件事情,或者是有点怀疑,其实我说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也不是专靠书 ...
-
齐如山谈编剧:剧本如讲义,观众听戏像上课,如此戏园非关门不可
欲论编戏,须先论戏的原理.当初为什么唱戏呢?是为的自己取乐,因为不但唱的取乐,且听的也很欢迎,所以才有人组织班子,排练戏曲,一来供众人取乐,自己又可取财,以后慢慢的越来越发达,就成了专门的行道了.大致 ...
-
从丑角谈京剧:不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固步自封,是要进博物馆的
作者:莫喜忠 我演了这些年的"丑"戏,看了这些年社会形形色色的变化,常常把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放到戏里来考究.我演的是丑角,也就更注意历史和生活中的"丑角.我觉得这些丑角, ...
-
张国荣:试谈京剧锣鼓点的名称由来及其形成
近年来,读了不少关于京剧打击乐的工具书和发表在各种杂志的相关文章,而关于锣鼓点方面的几个很重要问题,却无人涉及,故笔者愿做"引玉之砖,"以期引起专家和打击乐工作者的关注.如果说有关 ...
-
人们为什么数典忘祖?——兼谈京剧中的余派和杨派
在今天追求唱腔韵味的京剧青年老生中,如果本身又没有很好的嗓音条件的话,那么,他常常就以"杨(宝森)派"自居,很少有以"余(叔岩)派"自我标榜的.众所周知,余是杨 ...
-
刘铮先生《浅谈京剧男旦的艺术魅力》分享会
中国戏曲舞台摄影群第十九场京剧分享会 主讲嘉宾:刘铮(国家京剧院梅派.张派青衣,2018亚洲最杰出艺人,第二届红梅戏曲演唱大会金奖) 分享日期:2020年5月30日 分享时间:20:00-21:30 ...
-
陕西电码:谈味说腔——试谈京剧的味与用嗓
(摘自陕西电码的博客,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此文涉及的内容实在太不适合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谈了.鉴于自己见识浅薄,因此犹豫很久后考虑网上毕竟是较自由的空间.就算是我抛砖引玉吧.请各位朋友万万不吝 ...
-
孙奎平:浅谈京剧《马鞍山》
濒危老戏3 <马鞍山> 杨宝森<马鞍山> 童强配像 读罢<中国京剧>上刊登的杨焱博先生的文章<漫谈京剧老生名段<马鞍山>>,感慨颇多,想起了 ...
-
【梨园训诂】从《寻找杨荣环》系列专题谈京剧史文献研究
前不久因为早年间京剧演员"牌"."位"的问题,在网上引起了一些议论,本平台也转载了<[独家]寻找杨荣环 之 出科>一文,有好多读者看了这篇文章,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