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国学】《论衡》之逢遇篇(二)
相关推荐
-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 文 想要做君主,就要尽君主的责任:想要做臣子,就要尽臣子的责任. 赏 析 这是孟子讲君臣之道的一句话.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 ...
-
惟命不于常 |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这是引经据典,然后根据这个经典,曾子做了一个可以 ...
-
《诛与不诛》
说俗点,就是杀还是不杀.殷纣王与费仲君臣君臣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并且就杀与不杀这样的原则性问题展开激烈的论战. 首先费仲说纣曰:"西伯昌贤,百姓悦之,诸候附焉,不可不诛:不诛,必为殷祸.&q ...
-
每日一学 2021-08-24
2021-08-24 17:49 华人号:华人国学 [原文] 孝恭慈仁,允德图义,约货去怨,轻财不匮.盖柳下惠之行也.其言曰:君虽不量于其身,臣不可以不忠于其君.是故君择臣而任之,臣亦择君而事之. - ...
-
《淮南子》卷16说山训诗解7由远知近成败有渐
题文诗: 喜武非侠,喜文非儒,好方非医,好马非驺, 知音非瞽,知味非庖.此有一概,未得主名. 被甲非为,十步之内,百步之外,则争深浅, 深达五藏,浅至肤止.死生相去,不为道里. 楚王亡猿,林木为残;宋 ...
-
《论衡》逢遇篇原文及译文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 ...
-
【精典国学】《论衡》之逢遇篇(三)
[原文]1·7世俗之议曰:"贤人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1).生不希世准主(2),观鉴治内(3),调能定说(4),审词际会(5),能进有补赡主(6),何不遇之有?今则不然,作无益之能,纳无补 ...
-
【精典国学】《论衡》之逢遇篇(一)
[题解]这是一篇解释仕宦遭遇的文章.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才能低下.操行恶劣的人能受到君主赏识重用,而才高行洁的人却被轻视排斥的社会现象.王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指出一个人能否做官,官阶的高低,并不凭他才 ...
-
《逢遇篇》为西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八十五篇之一,解释人之达与不达,不在才行高下,而取决于际遇遭逢。此卷为祝允明三十五岁时所书,文嘉称其“肉骨停匀,锋锷藏敛,肥润中复带遒劲,得太傅(钟繇)之精”,可称知
祝允明楷书手卷<逢遇篇>,24×131.5厘米,来源:嘉德秋拍.<逢遇篇>为西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八十五篇之一,解释人之达与不达,不在才行高下,而取决于际遇遭逢.此 ...
-
「愙斋书法」祝允明35岁楷书《逢遇篇》欣赏
「愙斋书法」祝允明35岁楷书《逢遇篇》欣赏
-
祝允明35岁楷书手卷《逢遇篇》
祝允明楷书手卷<逢遇篇>,24×131.5厘米,来源:嘉德秋拍. <逢遇篇>为西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八十五篇之一,解释人之达与不达,不在才行高下,而取决于际遇遭逢. ...
-
张仁杰书《逢遇篇》小楷册页
<逢遇篇>是汉代思想家王充创作的一篇散文,出处<论衡>.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 ...
-
祝允明楷书《逢遇篇》
祝允明楷书手卷<逢遇篇>,24×131.5厘米,来源:嘉德秋拍. <逢遇篇>为西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八十五篇之一,解释人之达与不达,不在才行高下,而取决于际遇遭逢. ...
-
01 卷一·逢遇篇原文解释翻译
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贤不贤,才也:遇不遇,时也.才高行洁,不可保以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以必卑贱.或高才洁行,不遇退在下流:薄能浊操,遇,在众上.世各自有以取士,士亦各自得以进.进在遇,退在不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