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三:滔河人民浴血抵抗日寇纪略
相关推荐
-
淅川人就是这么硬,宁死不降小日本
1909年,多宝三出生于淅川县大石桥乡磨峪湾村一个贫苦家庭里.幼年就读于村学,年长后弃学经商. 1940年,多宝三在滔河白亭街开设宝三药房,借以养家糊口.1943年前后,任白亭保长,白亭镇商务分会会长 ...
-
上万日军占领一小县城,却仿佛进入无人世界,只有400条野狗狂吠
沁源据点的日本鬼子饿得实在不行了,就来到一个小村庄找吃的,见村口摆着一尊神像,下面压着一面日军的膏药旗,旗上写着一行大字:"小鬼子们,你们的实验怎么样了?"敌人恼怒不已,但仍然表现 ...
-
在日寇大屠杀中幸存的婴儿
1943年5月,侵华日军为摧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出动重兵对太行山区的唐县.完县(今顺平县).涞源等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 "扫荡".5月7日,日寇在完县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野 ...
-
此壮士身高1米92,一战砍死27个日寇,被称吕布,63岁大笑而死
(说历史的女人--第1740期) 三国时代,猛将如云,其中吕布非常突出,不少人将其列为三国第一人.此将身高9尺,相当于现在的2米06左右,有万夫不当之勇.本文要介绍的这位抗日英雄便和吕布有一拼:他身高 ...
-
魂系青山—— 漓江东岸的战斗 (下)
连载 <血铸山河 --桂林抗战实录> 11月5日拂晓,敌人趁晨雾,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数倍之众,发起对月牙山.普陀后山的猛攻.几个回合下来,敌人在我阵地前伏尸累累:防守普陀后山的第一营第三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 朱家沟,从远古的白垩纪走来
透过朱家沟村恐龙蛋化石,我们可以触摸到硬核的滔河大地的心跳.滔河,从白垩纪时代过来,走进人类主宰的木车.马车.战车,走进历史进程的快车道.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 朱家沟,从远古的白垩纪走来 文/朱吉红 ...
-
滔河文化散文之十三 远去的滔河古寨
古寨墙远去了,留下了滔河的乡音乡情:古寨墙远去了,留下了滔河的一线血脉地缘:古寨墙远去了,留下了滔河的一片人文标记:古寨墙远去了,留下了村民的民族大义:古寨墙远去了,留给故乡人们生命的根和祖宗的脉.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崇尚教育人才辈出的姬家堰村
姬家堰村有着丰厚的文化沉淀,村民尤其重视教育,一大批农家子弟不懈努力,刻苦求学,先后考入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跳出龙门,走出淅川,走出南阳,走出河南,甚至走出国门,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一:罗山村:罗山村的传说 八百里丹江出名的水上货运村 感天动地的青海支边移民刘邦西之母亲
罗山村属浅山丘岭地貌,三面环河,一面靠山.解放前,陆地交通很不方便,但村庄三面环水的丹江,是旧中国唯一一条东西南北皆通达的黄金水道.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一 罗山村:罗山村的传说 八百里丹江出名的水上货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二:双庙村:为党呕心沥血的地下党员王学夫
1947年12月18日,王学夫从湖北准备回双庙老家,发动当地群众,迎接淅川解放,途径滔河街时,不幸被滔河民团团长戚雨三发现,戚雨三连夜把他押解到县城所在的民团司令部.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二 双庙村:为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四:陈家凹村:最缺水的省际分界村
陈家凹村位于淅川县城西南50千米,距滔河乡政府西南4千米,是一个最缺水的省际分界村.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四 陈家凹村:最缺水的省际分界村 文/朱吉红 郑重声明:本人公众号刊发的所有作品均为作者原创,任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五:1975年滔河特大洪水灾情纪实
1975年8月5日至8日,滔河全境普降特大暴雨,降雨量在300-400毫米,洪峰流量达3400m3%秒,丹江发生历史上罕见特大洪水.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五 1975年滔河特大洪水灾情纪实 文/朱吉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六:刘伙村:一生献身祖国医学事业的阎仲彝
阎仲彝,男(1895-1973),汉族,淅川县滔河乡刘伙村阎河小组人.自幼深受其父影响,阎仲彝勤奋好学,刻苦攻读,于1912年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堂德文班,是年秋全家随父移居开封定居. 滔河文化散文 ...
-
滔河文化散文之三十七:中原突围部队滔河突围纪实
中原突围,历时31天,行程两千多公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三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于七月二十八日到达陕南.中原解放军路过滔河,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滔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