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天道》(三十三)

《第二十九章》:林雨峰得知格律诗要合作后态度。

1、 八月中旬,国内音响界权威双月刊杂志《时代音响》发表了周志涛先生题为《柏林五国专家十款音箱大测评记实》的文章,同时摘要转载了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多家权威音响杂志对此次音箱测评活动的报道,由于参评的音箱大多是世界知名公司的知名品牌,格律诗音箱赫然出现在这些品牌的行列里,仅在文字上俨然已是世界名箱。

文字上俨然已是世界名箱了,这就是丁元英想要的一个结果,让看到这些事情的人产生一种幻象。

但实际上'相由心生',粗浅的解释:你所看到的一切相,都是你想看到的。举两种现象:我们看书,有些书写的再离谱,我们可能会觉得说这应该是正确的。但我们在网上看别人发表的言论,却往往会觉得这人写的什么乱七八糟,即使这个人说的东西是真理。

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看书,我们已经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探索未知'的心境上。所以无论我们看到什么,都可能会采取一种'接纳'的态度。而网上看别人发表的言论时,我们可能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消遣'的态度,然后就会以批判的心境进行各种吹毛求疵。这两种态度本质'心'的不同,就会造成我们看到的不同'相'。

这种事情在某乎上就特别常见。特别有意思,经常会看到一种提问:某类大神来回答一下问题。然后看答案你就会看到各种'大神'。其实你仔细看,大多数都是'无明'而已

最简单的就是你去某乎搜'开悟'一类的话题,你会发现这是一个全民开悟的时代,各种大菩萨再来的盛世。所以地狱门前僧道多,咱们就地狱见吧。哈哈。

2、赵青把手里的材料放到林雨峰面前,说:'北京这家公司想订购旗舰套件,只要喇叭和分频器,不要接线柱、接线盒和阻尼板,每月要100套,合同期一年。一家公司一年吃进1200套,这个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志伟拿不定主意,就把资料托人带过来了。我看了看也吃不准,还是来找你拿个意见。

林雨峰翻阅了一下《格律诗音箱使用说明书》和《时代音响》发表的《柏林五国专家十款音箱大测评记实》的文章,笑笑说:'这么老套的招法居然还在有人用,不可思议。这公司还挺能闹腾,什么背景?'

丁元英在推理细节就做的非常好,如果直接来谈说一次性吃1200套,价格多做让步,可能反而会让别人引起警觉。我一个月一个月吃,我也有资金压力,我也要降低我的资金运作成本。所以必须做的跟真的一样,

另外像丁元英设计的柏林伦敦巴黎这种烘托,会不会是另一种'坑',就是一种'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招法,会林雨峰觉得这么老套的招法居然还有人在用的感觉,这样林雨峰也许会降低防守心理预期。

但由于詹妮的'头上安头',会让别人觉得这公司还挺能闹腾,会注意到身后的背景。

3、赵青说:'丁元英是韩楚风在柏林大学的校友,一直在柏林工作,曾经在北京一家证券公司干过2年,据说是个音响玩家,有一套价值40多万的音响。格律诗公司既没有丁元英的利益,也没有韩楚风的利益,这种小公司也不可能承载他们这种人的期望值。但是这两个人的名字毕竟存在,所以志伟还是觉得应该慎重,说到底是担心放出去的套件数量过大会冲击了咱们的市场。'

当然,最终让乐圣放下戒备心的是'这种小公司不能承载他们这种人的期望值'。我们注意这里的用词'他们这种人',他们哪种人?这就是典型的自我欺骗。被自己的幻象所欺骗。认为什么事情一定会怎么怎么样。缠师管这叫'上帝式思维'。

还是回到那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要么你是上帝,要么你就是正在进行自我欺骗的'上帝式思维'。

4、林雨峰沉思了许久,说:'给他们,但不是每月100套,而是一年一次的1000套。价格上多做点让步,得让他们算下来比每月进100套划算,往1000套里赶他们。如果是100套的零打碎敲,这单生意就不谈了,他们真想要就到柜台拿零售价去。'

他还沉思了许久,沉思有用吗?只有用才有用。没用的,思绪再久还不过是一场空。

5、赵青一怔,停了片刻说:'你是说,他们的音箱根本就卖不出去。'

林雨峰点点头说:'中国音箱没有过硬的牌子很难打进欧洲市场,万元级音箱在国内也不可能有规模市场,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市场不是他们想像的那么回事。如果按每月100套的思路去谈,不管纸上写多少,实际能执行的只有第一个月的100套。100套摊到12个月里每月才划8套,还谈什么价格和特殊要求?给他们1000套,然后等着他们退货。这是一锤子买卖,但是让咱们给他擦屁股就不是原来的价了。'

赵青会意地笑了,说:'这批货按他们的要求没有接线盒和阻尼板,也没有贴牌,他们就是想零售也卖不出去,只有退货一条路,这样一来一去就赚了他们两次钱。

还是得回到芮小丹那个问题上:聪明和智慧到底有多大的兼容度?

看似给别人下套,殊不知自己才是猎物。所以我们能够体会丁元英说:'都说商场如战场,可私募基金这个仗已经打不下去了,那不是打仗,是屠杀。愚昧对于智者是一种社会资源。

说到底,这是一场觉者与非觉者的对话,也是作者与我们读者的一场对话。'觉'才是这本书的主线,而非什么网络上那些所谓的'丁元英商场思维、丁元英商业模式等'这种博眼球的、自以为是的'深度归纳'与'解读'。

所以解读者众,但入我心者寡,我是看不下去了,出来也喊上他两嗓子。

6、林雨峰用手指敲了敲《时代音响》杂志,说:'这位丁先生,他还当真了!'

这位林先生,怕是你才真的当真了。所以当我们在嘲讽别人的时候,其实往往是在嘲讽自己而已,当然更可悲的是嘲讽自己却都还不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