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前面所说的自谦孤寡之类,到这里就有了一个总结,即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谦卑孤寡,都是反与弱。既是反,则不是真实的,即实强而反之若弱,实尊而反之若卑。反与弱是联系在一起的,即我们刚才所说的,实际的刚强尊贵为前提,然后故意地反之,作出柔弱谦贱的样子。这是老子哲学的要害所在,必须分清真象与假象。实强而反弱,是为了保持已有的强。已为帝王,而反为谦贱,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帝位。这是关键所在。老子提倡这一哲学,是因为他相信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目的。若不知贱谦守柔,则原有的强贵高刚,都会走向反面。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老子是看到这种规律的智者,他虽不在帝王之位,但他却是替帝王们考虑的。因为帝王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天下政局的安稳与祸乱,这则是一切人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谁都不能摆脱。老子希望在位的帝王能够提高统治的水平,所以才进行了思考,总结出了一套哲学,提供给帝王,但真正知其用心的帝王,太少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只出现了唐宋明清四个皇帝来读老子的书,不过充其量也只是读读而已,至于运用得如何,则是另一回事。

反者弱者,都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反与弱,而只是一种姿态。若认为是真正的反与弱,就是糊涂。庄子说积小不胜为大胜,是对老子的误解。因为老子根本就没有小不胜的意思,而且怎样才能积小不胜为大胜,这在实际中也是一个难题。老子只是要帝王做出柔弱谦卑的姿态,达到聚人用人的目的,自己则坐收实利,永保自己的江山。哪里是什么小不胜?

明太祖注:道行则被万物,物足用而道归我。反也其动字,既归又将动也。王臣君子持身守道,未尝时刻有忘。宁者,所以能成王臣君子者,为此道之用如是。世间万物既有生,即有灭,理道,自然天地之纲纪也。所谓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也。

明太祖按大道理去行事,相信能够使物足用而归于他的统治,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反者道之用。他所说的大道理,相信就是自然天地的纲纪,所以按照这个大道理去作,不但不会有错,而且会有莫大的效果。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老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而清世祖似乎没有在这里多下功夫去理解它的奥妙。却侈谈什么复性则静,天地万物生于太虚,这是不得要领的表现。相对而言,就不如明太祖真切有力。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帝王虽然也讲大道理,但他更注意行权。所谓行权,就是超出大道理之外的变通手段。唐玄宗说行权者贵反于实用,点明了行权是为了实用。帝王要处理各种实际问题,不讲实用是不行的。所以行权对帝王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大道理往往好听而不中用,这就需要行权来补充。大道理又是冲寂的,它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如何处理具体的现实问题,决非单靠大道理所能解决,故行权乃是必不可少的。帝王凡是只会讲大道理而不知行权之妙的,都不可能是高明的帝王。

敛藏于冬,而番鲜于春,看起来是先敛藏而后番鲜,实际上这只是发展中的两个阶段,谁也不能比谁更强或更妙。至柔的水能攻坚强的石,在于它的持久。若不能持久,柔水不能做任何事。而所谓的持久,又在于水量的充足,水量的充足,则不再是水的问题,而是其他因素的问题了。所以单看柔水攻坚石,似乎也能说得通,但要仔细追究起来,并非水的柔克胜了石的坚,而是有更多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古人的比拟式思维,所得的结论,表现看来,很有道理,仔细推敲,则不足为据。

(0)

相关推荐

  • 吕锡琛:论明太祖朱元璋对《道德经》的诠释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有成百上千的学者对儒释道各家经典倾注大量心血进行注释,但由于史料的缺乏,今人很难将众多诠释者的经典注解与诠释学所说的"实践智慧"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作为帝王的唐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全文朗读(原文完整版) 音乐: 中国传媒大学张鹂 - <道德经>全文朗读 <道德经> 第四十章 -1-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 ...

  • 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怎么可能写出玄乎又玄的<道德经>,只因<道德经>在流传中变得杂乱无章所以玄乎又玄,走进"360个人读书馆"搜索馆友"百岁无疾的秘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之道,并不难懂,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唐玄宗说是"滞言而不悟,烦事而不约",此话不确.滞言不是不悟的原因,没有疏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不可挠,挠就是有为.烹小鲜,烹本身就是为,但这是无为之为,若在烹之外又加以挠,这挠之为,就是有为.以道莅天下,就是以这种不可挠的无为之治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了悟与迷执,是唐玄宗区分人之高下的重要标准.了悟,就是对道的大彻大悟,迷执,就是毫不了解道的思想,而迷惑于世事与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若一个人从生下来,就不出户不窥牖,那么,他到老死,也不会知天下和见天道的.所以这是有条件的.这个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无道,完全寄托于帝王一个身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所决定的.而帝王是否有道,又靠什么来制约呢?仅靠他个人的思想修养?还是靠一套比较客观的制度?这是研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