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我”:教师成长中的教学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谈话》一书中写道:“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有个性的教师,才能造就有个性的教育。因此,培养教师的教学个性,对于其专业成长和学校的教育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教学个性涵义的界定

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将教学规律和自身性格特点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为独特的一种教学特色。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个性心理特征和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的集中体现,是在教师的个性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而进行与众不同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认识规律、发挥个人优势进行创新而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它影响着课堂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风格的呈现形式,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加强教师教学个性培养的现实意义

1、塑造个性鲜明的各科教师,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独立的人格、独特的个性、独创的精神是未来一代生存的基本素质。要培养具有个性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学生,首先要培养有个性的教师,改变教师的个性缺失。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不但得不到发展,反而受到严重压抑,甚至于唯书、唯师,思想上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人格上顺从听话、唯唯诺诺,个性完全泯灭于缺乏个性的教育中,成为千篇一律的人。众所周知,学科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吸收才能逐步转化,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教学个性的老师,他的课堂总是能够体现出一种独立的思考意识,展现自身所蕴涵的丰富学识,就能够不断地吸引学生,展现无穷的魅力;只有教师选择合适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性格。很难设想,一种固定的、统一的教学方式会培养出有优良个性的学生。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解放、发展、培养学生多样的独特的个性,必须重视和倡导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

2、培养教师的教学个性,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需要。“不同的环境反应可以影响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导致气质与性格某种程度的改变。”这是个性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已经证实的结论。化学教师通过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教学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具有群体凝聚力的人际氛围,对于维持和促进学生思维的通畅、兴趣的持久、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对学习成就感的体验和良好的自我评价等内部过程都是极为有益的。在这样的氛围中,长期的耳濡目染会使学生的各种个性品质发生变化,并内化为他们个性的稳定构成部分,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充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形成自己的个性,还要让学生适应并尊重、欣赏自己的个性。事实上,个性鲜明的教师往往深受学生欢迎。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幼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所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个性一旦被学生认可,就会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与学习兴趣,慢慢地,学生由最初的认同转化为模仿,直至内化,从而在心灵深处刻下深深的烙印。

3、发展教师个性,是在新教育理念下教育改革实践的内在要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对师生的角色,或是盲从,或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行动中反思、在研究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不断提高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张扬学生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甚至以“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但问题是我们的老师有个性、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吗?一个没有独立性的教师会对学生有主体性的培养吗?一个没有创新意识,不敢也不想创造的教师会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吗?

令人欣慰的是,新课程改革将史无前例地促进教师个性的释放。个性得到释放的教师则势必以极大的能动性推动课改的前进并取得最终的成功。新课改使教师个性的释放成为必然选择。教师的良好个性一旦释放,学生就会认同,就会激起学习需要,进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黏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他的教诲。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一代个性飞扬的教师群体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呈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境界。

4、强化教师的个性教学,是创新教学、发现自我的源泉。教师成长以个性发展为基础,无个性就是无人才。大凡优秀教师,都有鲜明的教学个性。魏书生老师的民主、窦桂梅老师的激情,是他们的独特个性造就其成为名师。只有教师努力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学会经营自己,有了自己的特点、特长,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才能逐步形成自己有个性化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师,就没有个性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没有创新。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进行创新,对问题尽量挖掘多问、多变、多解、巧解的途径,营造一个适合学生创造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提出不同意见,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等,同时找到自己的教学个性。

5、培养教师个性、形成教学风格,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我们在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后,发现在他们的教学风格中蕴涵着许多个性化的东西,反映出他们自己的个性特征。我们发现,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个性优势,并从中寻找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风格的突破口。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从而对学生许多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这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个性特征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风格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风格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志,这样的教师除了具有所有教师共同的特性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魅力。如博览群书、诲人不倦的孔子,言词犀利、入木三分的鲁迅,其鲜明的教学个性,使我们领略到大师的风范。个性化的教师是最有魅力的,这魅力源自于教师的个性。有个性的教师,非常注重对学生情商因素的挖掘,善于激发学生,他们总是力图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阳光,因此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教学风格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也就能够引导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发展教学个性过程中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1、发展教学个性不等于颠覆传统。没有对传统的继承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更谈不上树立个性。学科本身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层层积淀,学科教学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简单地否定传统就等于否定了学科本身,那是十分荒唐的。

2、发展教学个性不等于标新立异。追求化学教学个性不是单纯标新立异,教学中有许多环节如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不可能一味地求新求异的,否则就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同时,追求个性也需要有博采众长的气度,向同行学习,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是明智之举;如果故步自封、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则必然妨碍自身发展,难以独树一帜。

3、发展教学个性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教学个性是为了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所以,教学个性要始终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不能脱离学生这一最重要的实际,否则再有特色的教学个性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要也罢。

(来源:中国校长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