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寒”是治病的根本 ,文博居士给您讲一讲怎样祛寒邪!

现在的疾病,小到感冒发烧,大到慢性病、癌症,基本都是由于“寒”所致,所以有句话叫做“十病九寒”,人由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由热到寒的过程,治疗疾病的过程说白了也就是“祛寒”的过程,寒邪少了或者没有了,人体就会很健康,大家都想进办法祛除寒邪,但几乎很少有人找到正确的方法,今天我详细给大家讲一讲。

首先,要想把寒祛掉,你得知道这个“寒”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寒并不是“冷”“凉”的意思,而是“经脉不通”的意思,也就是经脉不流动的意思,这才是寒的真正意思,人身体有“五脏六腑”,也可以说六脏六腑。脏与腑之间,脏与脏之间,还有身体的皮肤、肌肉、脂肪都是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沟通的,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就是胃、大肠、小肠、胆、三焦、膀胱。五脏主藏精,六腑主运化输布.“主”是主管的意思,也就像农业部一样,管着全国的粮食,但不是全国的粮食都存在农业部,而并不是把营养都藏在五脏里,经脉不通了,输送和存储的路也就不通了,人就得病了。
所以不管治疗任何疾病,首先就是要“通”,《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元》讲:通其经脉,调气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经脉不通身体存储的精无法气化成元气而发生作用,所以冠心病、心梗、脑梗塞等一些慢性疾病就发生了,经脉不通脾胃的运化功能就会减弱,腹胀,腹痛,胃炎、胃溃疡等脾胃的病就会发生,所化生的精血也无法输送到丹田里存储起来,身体就会出现“湿气”而引起肥胖。

《伤寒论》里的药不管治疗太阳经脉的桂枝汤、麻黄汤,还是治疗厥阴经脉的当归四逆汤、乌梅丸,都是起疏通经脉的作用,只不过是药性各有所偏,药劲有大有小,中医治病其实就是借着中药的“药性所偏”,来调整人身体的“阴阳不平衡”,得病就是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你给他弄平衡了,病自然就好了。大家千万要把以前的“什么什么药治什么什么病”的想法消除,要不就很难正确的面对疾病,也就没法治疗了。
经脉不通的原因就是“元气虚弱了”,元气虚一分,寒邪就会盛一分,经脉就会堵一分,就是这个过程,所以不管治任何病,是慢性病啊,还是肿瘤啊,还是感冒发烧啊,首先通经脉,第二补充元气,下面咱们讲一讲方法。
怎样疏通经脉呢?

经脉不通就是不流动了,你得让他流动起来,动起来的过程就是“祛寒”,可以用中药和灸法,然后配合饮食、运动。很多读者问我具体吃什么药,因为每一个人不通的状态是不同的,而且年龄大小,体质强弱不同,没法用同一个药方,即使是同一个方,量也不会一样。所以我只能讲大体的治疗,给大家规范一下方向。
现在的各种心脏病及慢性疾病基本都是三阴经的病,阴邪就是寒邪,应该按照《伤寒论》六经辩证,如果是太阴病,可以用附子理中汤,少阴病可以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厥阴病可以用当归四逆汤。大家一定要明白,不是一种病就对应一种药的,一定辩证施治,而且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由厥阴经病转为少阴病了,还得换方,因为寒邪是由表入里的,也就是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当寒邪要出来的时候,正好是反方向,这就是内经写的“神客在门”,也就是说正气和邪气走的是一个路线。

灸法包括很多种 ,但要想达到效果,还是直接在穴位上灸,一般选用“关元”“中脘”,我在以前的文章里面专门讲过直灸,这种灸法的优点是通经络,祛寒邪的效果好,但缺点是疼痛,身体会留下瘢痕。大家也可以用隔姜灸,就是在关元,中脘两个穴位上垫上姜片,然后把艾绒放在上面灸,但这样灸的力量就非常小了。

元气的补充主要得靠脾胃消化的饮食了,了,没有任何药物及饮食能直接补充元气,越是有营养的东西,越是消耗的元气多,心脏病及其它慢性病的病人就应该吃一些易于消化吸收的东西,比如豆制品,小米粥,五谷粥,多喝些汤类。很多人会问我,吃营养高的东西不是补充的快吗?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咱们要达到的目的是“阴阳平衡”,而且现在阴邪非常盛,阳气很弱了,差距很大,所以这边用中药破除一点“阴邪”,这边补充一点元气,得一点点的,一定是非常慢的,首先得在很低的水平建立一个“阴阳平衡”,然后再一点点的积累,这才是治病的原则。

最后就是要适当的运动了,慢性病病人的运动量就不要太大了,每次以略感到胸口闷就可以了,而且随着元气的增长,加大运动量,运动其实也是起到疏通经络,促进脾胃吸收功能的办法。
以上就是“祛寒邪、通经络”的一些方法,大家首先要知道“寒”是怎么回事,这个定义明白了,也就不会再错误的治疗了,其实病就好了一半了,如果可以配合饮食及中药,很多心脏病及慢性病基本都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