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的金智英》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个社会看似改变了很多,可是仔细窥探内部细则和约定俗成,便会发现还是固守着旧习,所以就结果而论,应该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改变。”
“学习成绩的重要性”就是一个看似已经在改变,实则根本没有改变的约定俗成。
这些年来,唯以“成绩论”的教育大环境正在慢慢改变,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也在得到越来多的关注和呵护,这意味着孩子将来成才机会变得越来越多,不仅仅是靠学习成绩取胜。
尽管孩子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但我依然想说:孩子,在学生时代,无论这个社会如何鼓励你们个性发展,请你一定要尽最大可能的好好学习,交一份满意的学习成绩。
因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突出的特长,这仍然是一个看“学习成绩”的时代。
哥哥又发来侄女的期中考试卷,数学考试29分,小学5年级,全班倒数。侄女的学习成绩是越来越差了,甚至一提到学习、做作业等话题,就出现很明显的抵触、逃避、烦躁情绪。哥嫂这些年在她的学习问题上也是操碎了心,但无济于事。
“没有主场感”这几个字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学校是孩子们除了家之外的重要场所,在那里没有主场感,就像一棵小树苗没有根,树苗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料都可能会供应不上,不单单是课堂知识。
恰巧,某天在朋友家见到同样读五年级的小姑娘,小姑娘闲谈之间透露着自信与灵气,后来得知她的学习成绩特别好,名列前茅。在学习上,她对自己要求很高:自觉、自律;遇到不会的问题,会自己探索方法,也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她已经完全拥有在学习方面的自信,她在学校“有充足的主场感”,就像一棵小树苗稳稳的扎在了肥沃的土壤里。我从两个孩子身上感受到的最大的不同不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是“自信感”以及“主动性”的差异。在自己的主业(学习)上有没有自信感和主动性,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自信品格”的养成。有了自信感和主动性,遇到问题就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而不是逃避。这种品质和习惯,会伴随着他们步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影响深远。对于一些暂时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学校和家长要多一些耐心,找到原因,帮助他们克服难关。因为学校是培养孩子人格健全的重要场所,“好成绩”带来的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把握,而更重要的是自信感和主动性的培养。写手群里有个小姑娘,16岁的花季年龄,喜欢写文章、喜欢精致生活,梦想成为一名小小作家。我羡慕并佩服这样的女孩,小小年纪,就能找到自己的喜欢的事业。但当我得知本该读高中的她,已经完全放弃学业、辍学在家后,不禁唏嘘。小姑娘很坚决的说:“我不会后悔的,上学就是浪费时间,还是挣钱有动力。”很多梦想并不是必须通过读书学习才能实现,但成长路上那段专心致志读书的岁月、那次为之全力以赴拼搏的高考、那些在大学校园里感受文化碰撞的时光,将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一个人的心灵、开拓一个人的眼界,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容颜。
这件事,让我想到和我一起在村里长大的发小,她现在身居上海,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如今的她,早已不是那个追随着我的脚步的小姑娘,她变得更独立、自主、有思想、有气质。她推荐给我的书,经她讲解我会收获不一样的内容;她推荐给我的电影,经她介绍,我会看到不一样的意义;她推荐给我的旅游胜地,经她陪游我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正如她给我介绍说,上海是一所文化包容性很强的城市,如果不是通过她的眼睛,我可能看不到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她现在是一所国内知名研究所的技术研究员,多篇论文著作发表在专业期刊,热爱生活和写作的她,也经常在各大平台发布散文作品。读书,让她的眼界和内心变得如此丰富,甚至是完成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这些都是好好学习、好好读书给予她的财富。而这条越走越宽阔的道路的开始,就需要“好好学习”,尽可能的有一份满意的学习成绩。当然,收获这些的途径不仅仅是“好的成绩”,但时至今日,“学习成绩”仍然决定着很多人向上攀爬的脚步。16岁就放弃学业的那位小姑娘,放弃了向上攀爬最有力的拐杖,道路艰且阻啊。孩子,好好学习,通过成绩获得学生时代的“主场感”,像一棵树苗稳扎在肥沃的土壤,茁壮成长;好好学习,通过成绩获得向上攀爬的力量,去感受书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突破时的酣畅,去看风景背后不一样的风景。希望你 “好好学习”,不仅仅是学生时代,还有这日新月异的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