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开始,上海市语文高考将不再公布《考试手册》(即通俗所谓“考纲”),命题、阅卷均遵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于是考试考些什么,如何评分,就成了一个没有经验可循的问题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可能会成为命题和评分指导性内容,因而备受关注。大家都在根据它“猜”未来考卷会是什么样的。但是这部分内容字数颇多,体系庞大,表格足有5页之多,不算前后的论述说明,它还占了整个《课程标准》的1/8,不加梳理,很难领会。学业质量水平以核心素养为纲,分成四个部分进行定性描述。每个部分又由低到高分为1-5个水平级。《课程标准》明确:水平二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四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可供高校或用人单位参考。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我认为,每个级别,又包含至少三个方面:语言积累归类及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运用、语境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学习元认知及再实践(即对自己学习认知过程的反思和改进)。为了较为清晰地表达,我又将这三个方面拆分为五个小方面,撷取关键词,图式如下。
学业质量描述的原文我附录于下,(1)-(5)是我个人的分层想法,或未尽善,请方家指正。(1)有主动积累的意识,不断扩展自己的语文积累,能对学过的各类语言材料进行归类;留心观察生活,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3)能注意语境与交流的关系,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言(4)能凭借语感和积累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力求使语言表达准确清晰。(5)有反思和总结自己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关注语文学习方法的学习。(2)运用多种方法整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发现其中的联系。(3)能凭借语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重要词语的隐含意思,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4)能发现语言运用中存在的比较明显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予以纠正。(5)具有反思并整理语文学习经验的意识,能用多种形式整理、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得。(1)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2)尝试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说明自己对语言运用规则的理解。(3)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和情感的细微差别;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能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5)在总结语文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有意识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1)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在梳理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专题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2)能将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3)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4)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要求,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吸收他人成功的经验。
(1)有探索语言运用规律的兴趣,能主动收集、整理、探究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能发现所学的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各类联系,对学过的重要作品和具有典型性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加深自己对各类作品的理解和领悟。(2)在整理过程中,能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4)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组织表达内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效地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实现沟通交流。(5)能自觉、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语文学习,乐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主动帮助他人共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