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众家第113期】(胡连河)小河之恋)

小河之恋 

文:胡连河

小河之恋

  在我的故乡,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虽说河面不宽,但它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美好的记忆。

我的家离小河仅几十米之遥,因此我和同年的伙伴在河边玩耍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当夏日来临之时,河边长满了各种水生植物。鸟儿跳跃,彩蝶纷飞。不深的河水清可见底。一群群小鱼在相互追逐,大自然赐给了人类一幅美丽的画卷。

当夜晚来临之时,月光如银,繁星闪烁,各种草虫的嘶鸣声,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演奏着一支支优美的“交响曲”伴随着辛劳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就是这么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可它曾经给村里人带来了一次比过大年还要热闹的好事。

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由于多种原因,人们缺衣少食的状况已呈现出来。然而即使这样,人们白天还要去地里,“大跃进”,到了晚上还得“放卫星”去加班加点的干活。

这是一个夏末初秋之夜,村里决定将这条小河整理一下。人们吃过晚饭,扛着铁锨来到河边开始挖河。

人们刚刚挖了几下,就发现挖出的河泥中有许多大泥鳅。这一下,整个工地喧腾起来,干了一整天活儿的人们也不知哪来的这么大的干劲儿,不少人跑回家去,拿来了水桶,大盆等东西,他们把挖出的泥鳅,装进了各种可以容纳这种东西的容器,更有甚者,干脆把裤子的两个裤角一扎,拣了就直接往里装。

河里有泥鳅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家庭为数不少。没有用谁动员,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员比正式劳力要多出几倍。这下可好,原计划用三几个晚上要干的活儿,三四个小时就完事大吉了。人们提着桶,端着盆,往家走,每户至少也得弄个百、八十斤的大泥鳅。

时间已到了午夜时分,村里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在那贫穷饥饿的年代,这天上掉下的美食谁不想早早把它吃进肚子里?其实,吃泥鳅这东西,其程序应该是将泥鳅洗干净,然后把它放在盆里放上清水再撒上一些盐泡上半天儿,这样泥鳅就会把肚子里的泥吐出来,以去掉它的土腥味。可现在,谁还顾得上这么多,挑水的人们在井边排成了长队,大家回来把泥鳅好歹的洗两遍就倒进了锅里,然后加大火力,而孩子们困意早已荡然无存,一个个端着饭碗守在灶台旁就等着开斋了。

这真是一次比吃年夜饭还要热闹的晚餐。尽管缺油少盐短佐料,可人们一碗一碗吃得兴致淋漓,直到吃到肚圆为止。至今有的老人回忆说,你现在就是给我弄桌山珍海味,也比不了当年吃泥鳅那香香的感觉。

当冬天来临的时候,植被枯萎,河面上结了一尺多厚的冰层。在那缺少玩具及场所的年代,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各展其能,于是各种样式的小冰车便出现了在河面上。即使有时会出现人仰马翻的情景,只是引来一阵阵孩子们的笑语。把小冰车扶正后又继续在冰面上驰骋。

对于这一条小河,我盼望冬天的来临还有另一种强烈的渴望。因为有那么两年,每到入冬,河边就会出现一位卖羊头肉的老人。

这人也就是六十来岁,但从面容去看,说他七十来岁了也会有人相信。他每天天近黄昏之时,准会出现在河边的小路上。他满脸皱纹,背着个装有羊头肉的木箱。他的脊背弯曲,手柱着一条擀面杖粗的木棍。当落日的余辉照在他那张古铜色的脸上,远远望去,犹如一尊移动着的雕像。“卖羊头肉喽!羊头肉!”随着一声的吆喝,他便向村里走来。

每当这时,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听到这吆喝声,我便拉住姑父的手,向门外走去。

姑父、姑母无儿无女,自然视我为掌上明珠。俩位老人疼我绝对胜过我的亲生父母。

因我家离河边只有数十米之遥,待姑父领我出了门,那卖羊头肉的老者也就到了门口。

“掌柜的,给切两毛钱的”姑父说。

“好喽!”卖羊头肉的放下木箱,他从木箱中取出一个小案板,然后放在箱子盖上,他给称好了肉,然后取出一把一尺多长,两寸来宽的刀子。据说这种刀才是切羊头肉的专用工具。这老人切肉的功夫相当深厚。他切出肉片薄如纸一般,你若是捡起一片肉片对着落日的余辉一照,能看出天边的颜色。真是好手艺啊!

肉切完了,他取出一个玻璃瓶儿,往肉片上撒些花椒盐,用他那只黑乎乎的手给拌好了,然后撕一张报纸包好了递给我,说:“好了!吃去吧!”这肉钱自然是由姑父付帐,我早已经跑回家,迫不及待的打开纸包大吃起来,那肉片凉嗖嗖的,带着花椒盐的芳香,不一会就吃了个精光。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我是多么的不懂事,那会儿怎么就不知让疼我、爱我的姑父姑母吃上几口呢?想起来这件事至今让我感到内疚。

这种冬天也就有那么两年吧!大约从上世纪六零年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卖羊头肉的了。直到今天,我也从心里喜欢吃这口儿东西,虽说如今卖羊头肉的遍地都是。但无论是从口味儿从切肉的刀功来看,已经不能今昔并论了。

【作家档案】

胡连河


胡连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丰台区作家协会理事。曾在《民间文学》,《山西民间文学》,《中外故事》《中外传奇故事》,《河北民间文学选刊》,《卢沟月》杂志,《海淀民间文学》,《海淀文艺》,《天坛》杂志等书刊发表过大量民间文学,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康熙拜把子》,《刘伯溫选风水宝地》,《崇祯背煤》,《顺儿爷的传说》等文学作品。所写的民间文学多次,被多地民间文学刊物转载,其报告文学及散文多次获奖,被多种刊物及网络文学转发。

文艺众家

《文艺众家》公众平台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投稿后请务必加主编微信:13910420361。

(0)

相关推荐

  • 【中州作家】殷天堂:小村之恋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3] 小村之恋 河南驻马店       殷天堂 01 夕阳西下,俺和田小娥去村前小河扑捉泥鳅.我把田小娥骗到小河边,坐在草地上说:"最近,我心里好烦恼? ...

  • 【三湘文艺】彭盼兮/梦境中流淌的小河

    梦境中流淌的小河 作者:彭盼兮 站在窗前远远地遥望着家乡的方位,让我想起童年的一些过往之事,此时此刻心中掀起一阵兴奋和激动.记得做孩儿时的那种无忧的野性和快乐的美好,让人难以忘怀. 我是在外祖父家长大 ...

  • 钓 鱼

    钓      鱼 马增辉 我家旁边有一条小河,小时候,河水清澈,妈妈常在这条河里淘洗麦子,涮洗红薯.因为这条河离家里的水井很近,所以家人很注意保持河水的清洁,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在房屋西侧的粪堆上,从来不 ...

  • 谷幽兰:悦来河之恋

    悦来河之恋 谷幽兰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围湖造田的农场度过的,我的家,就在这个农场的最偏僻处,这里交通不便,很少有人来,这里的河却有个很热情的名字--悦来河,名字的由来无从稽考,但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有 ...

  • 立冬后,别光惦记吃肉!它比肉便宜营养,一次买5斤,炸着吃最香

    大家好,我是第一美食的阿飞,关注阿飞有更多的家常菜供大家参考! 虽然立冬过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脂肪和影响来抵御寒冬,但也不能逮着肉不放.天天吃,消不消化的完是一说,关键是挺腻的. 这 ...

  • 【灵璧诗歌】杨树林之恋(外一首)

    杨树林之恋 文/孺子牛 我看到了绿,流油的绿 鸟的叫声在绿中流淌,淌出了 红尾鸲.灰喜鹊.蓝尾雉的音律 呵呵呵,还有胆怯的画眉语 我看不见他们,漏光刺眼 倾听,心中布下了甜甜的波纹网 网住了绿叶和晃眼 ...

  • 胡连河||鞭炮声声

    鞭炮声声        在我看来春节就是一个欢乐的大舞台,每家每户都在这个大舞台上各自表演着自己不同的节目,那么不绝于耳的鞭炮声无疑就是这个舞台上的背景音乐.       有人说"姑娘爱花儿 ...

  • 过去农村小河里常见7种野味,第3种成保护动物,抓20只算犯罪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农村人都很向往城里人的生活,认为天天大鱼大肉是最幸福的日子.而如今,城里人却都一个个羡慕农村人的生活.认为他们既有菜园子,而且还有漫山遍野的各种 ...

  •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 第37篇】胡春雨||大明湖畔过大年

    文艺众家第四期有奖征文活动征稿  主题:年. 时间:2017年1月19日至2017年2月18日. 形式:散文.小说.诗歌.书法绘画摄影. 欢迎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发表在平台的作品,除了打赏的稿费外,还将 ...

  • 【文艺众家 第45期】(小说阅读)三姨太的海燕

    (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 三姨太的海燕 作者:高淑霞 北屋里三姨太正在画画,她身穿一件浅紫色镶边锦缎旗袍,脸色绯红,手握画笔在调色盘上轻转慢沾,待笔头熏满颜料,提笔在画布上涂抹勾画,天边那末火红的彩 ...

  • 【文艺众家 第46期】(文行天下)北京之夏

    北京之夏 作者:张国领 A 作者:张国领 <北京之夏> 翻开日历才发现,今日立秋,北京从今天起已进入丙申年的秋天了. 立秋以后秋天肯定是来了,但夏天并没   有立刻消失,按照夏日那暴燥的脾 ...

  • 【文艺众家 第47期】(老闵谝传)“埃及艳后”有多艳

    "埃及艳后"有多艳 作者:闵生裕 老闵谝传  "埃及艳后"有多艳 一度征服古罗马恺撒大帝和其继任者安东尼奥,号称"埃及艳后"的克丽奥佩特拉据 ...

  • 【文艺众家 第48期】(旧岁月.旧物什)远去的乡村符号之——簸箕

    远去的乡村符号之--簸箕 作者:乔加林 随着时间的流逝,儿时的一些经历情景却愈加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寻找儿时记忆时迫使我将过去的回忆记录下来.簸箕就是其中之一. 簸箕,一种是器具名称,另一种是指纹 ...

  • 【文艺众家 第49期】(文行天下)父亲是一部永恒的书

    父亲是一部永恒的书   作者:王德兴 舞文弄墨多年,但写父亲的却没有几篇,并非我不想写,而是因为父亲的内蕴太丰富,所以不敢轻易动笔. 父亲1943年参加教育工作,足迹遍布故乡周围的数十个村庄.他的为人 ...

  • 【文艺众家 第50期】(文行天下)叫魂

    叫     魂 作者:刘汉斌 向日葵的花开在套海农场的土地上. 向日葵的花开在河套大地的胸膛上. 向日葵的花开在我从梦中被笑醒的脸上. 向日葵的花开得遍地都是. 整整一个夏天,我一直沉浸在套海农场三十 ...

  • 【文艺众家 第51期】(奇.趣)松甫的石头会唱歌

    松甫的石头会唱歌 作者:张国领zhangguoling 在石头爱好者的圈子里,都说石头收藏家罗松甫的石头会唱歌.可我却从来没信过. 今年六月的一天,当我在安徽蚌埠的石头市场上终于见到罗松甫的时候,还是 ...

  • 【文艺众家 第53期】(笔忆挚爱)奶奶的一生

    奶奶的一生 作者:陈庆礼 奶奶活到90高龄,无病无恙,安详辞世,她的子孙和亲邻们都说这是她一生苦修的福分和结果. 奶奶出生在上世纪初,她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妇女.打我记事起一直到送奶奶走,她长年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