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的轨迹(56)传统节日系列(1)说说重数节
传统节日系列(1)说说重数节
雪岸
我国的传统节日众多,虽然分布在各个月份,但是仔细分析,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就是从从杂乱无章中,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性。笔者把这种规律性称之为系列。
最明显的系列就是“重数”。为什么要用一个“重”字呢?就是古人对几个有名且流传历史悠久的节日,起了个便于人们记忆的名称,如三月三的上已节称重三;九月九的重阳节称重九。再查查类似的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五月初五的端阳,七月初七的七夕,再加上三月三、九月九,就形成了奇数系列的重数节。
将此系列归于“重数”以后,笔者在网上查“重数”条目,果然搜索发现清华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刘晓峰的文章,题目为【论重数节日序列及其阐释系统的形成】(以下简称【刘文】,发表在【民俗研究】2005第三期)。【刘文】在对此前见之于学界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的【中国古代重数节日的形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从岁时发展史本身的内在变化、历史逻辑及文化特征的角度,对重数节日的形成过程、形成背景、形成原因进行了综合探讨,颇有见地。
【刘文】的主要观点有四:其一是,肯定了日本教授池田温研究的三大贡献,即首次把重数节日系列做为独立研究对象;断定此序列建立于后汉未期,定型于三国时代(三世纪);并分析了由干支纪日向序数纪日转变成为重数节日的历史成因;其二是,从节日的起源研究发现,重数节日的阐释系统集中反映在【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的记载之中;其三是,重数节日序列的形成过程有三,一为纯粹取于数字(如一月一日和九月九日);二为是缘于古老的星辰信仰(如七月七日缘于与神秘的生命数字七关系密切的北斗星崇拜有关);三为利用了旧的节俗(如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其四是,重数节日序列阐释系统产生的文化背景特点有三:一为由一始由九终;二为月日均由奇数结构而成;三为月与日均相重合。而且其节日系列依托于历法之上,以周易象数入历,其变化受阴阳二气运行之影响,成为得以构筑重数节日序列框架的具体基础;其五是,重数节日序列阐释系统的产生的文化特征,包含人性化特征(切近人们的生活,更富有人情、人性化)、强调的是纪念性质、明显增加了伦理成分(屈原传说讲忠,曹娥传说讲孝,介子推传说讲节义等),反映了对上古岁时节日阐释系统的重新构筑。而重数节日序列与其阐释系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节日体系从形式到内涵对上古岁时节日体系重组的最终完成。
受【刘文】启示,又区别于【刘文】,笔者将重数节日系列具体分为二大系列,即【刘文】认可的奇数重数系列、【刘文中尚未认可的偶数重数系列。
,
首先说说奇数重数节日。其中包括一月一至九月九。为何没有十月十、十一月十一、十二月十二呢?缘于古人认为数字从一到九是一个循环,九为最大数,因而过了九月,便无重叠一说。《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
第一是,一月一,即正月初一,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第一个大节日——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元旦、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刘文】云:“一月一日做为节日,历史最久远,与数字关系也最密切。【荆楚岁时记】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所谓三元,指的是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三元亦称三朝、三始。【汉书,孔光传】云:岁之朝曰三朝,谚师古注称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班固【东京赋】云: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李善注:三朝,岁首三朔日也。【汉书,鲍宜传】曰:今日蚀于三始,诚可畏也。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也。【初学记】引【汉书】曰:历者序四时之端,正分至之节。故圣人考历数以正月三元。以一月一日为节日,自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年末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到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如今根据国家规定,春节定于农历上年腊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开始,到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初六,节日放假为七天。节日交流问候传递着亲朋乡里之间的亲情伦理,它是人们增深感情的重要节日,是个欢乐祥和、亲朋好友欢聚的传统佳节。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而且,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是,三月三,即上已节,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它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农历三月三“上巳节”,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皆有“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华夏子孙都会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拜祖。这一天,也是古人上巳节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论语》中所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兰亭序》中的“曲水流觞”,也是写上已节的节俗。
【刘文】云:“有关三月三的起源,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说,晋武帝问尚书郎挚虞曰,三日曲水,其义何指?答曰,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以三月初生三女,至三女俱亡。一村以为怪,乃相携之水滨舆洗,遂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帝曰,若如所谈,便非好事。尚书郎束皙曰,促治小生,不足以知此。臣请说其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又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曰,令君制有西夏,及秦霸诸侯,乃因此处立为曲水祠。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帝曰,善。赐金五十斤。【续齐谐记】这段三女三日俱亡的传说并不是孤立的,吴均之前,就有周处【风土记】曾记郭虞有三女事(见太平御览】卷30),沈约【宋书】亦记载,旧记郭虞有三女,于三月三日俱亡。故俗忌此日,皆于东流水上,祈禳祓洁。很明显,这些记载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它表明这一传说并不是挚虞临时编造,是在相当范围内曾广泛流传于民间口头的传说。”
第三是,五月五,即端午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舞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刘文】云:“关于端午的起源,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中,长沙区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花丝,遗风也。端午的起源,除了源于屈原外,还有起于曹娥或起于伍子胥的说法。这些说法反映的可能只是地域的不同,从屈原、曹娥、伍子的死都和水有很深的关系来看,这些解释后面,在逻辑上有非常接近的地方,其产生的时期比较接近。”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便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第四是,七月七,即七巧节,又称七夕节、乞巧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中国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中国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刘文】云:“有关七月七日的节日传说,吴均【续齐谐记】云:成武丁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吾向已被召。弟问,织女何事渡河?答曰,(上)斩(下)足牵牛。世人至今云,七日织女嫁牵牛是也。牛女传说起源很早。后代把牛女传说和七月七日连在一起。如三国魏曹植【九咏注】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虽为匹偶,岁一会也。织女牵牛星,各处河之旁,七月七日,得一会同也。杨琳认为这条注释是后人附加的。但至齐梁之际,这一解释已经非常流行,则是无可争议的。”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周代,在《诗经》《小雅·谷风之什 大东》中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翻译成现在的话是:“仰望夜空灿烂的银河,如同明镜熠熠闪光。只见那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虽然一天一夜七移运转忙,终不能织成美丽的文章。再看那颗明亮亮的牵牛星,也不能像真牛那样拉车忙。”而七夕的形成则可追溯到汉代。古人称七月为兰月,所以七夕也称兰夜、双七、重七。在古代,民间女子有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的风俗,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和许仙并列为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传说。总之,七夕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是一个浪漫的节日,是为少女少妇所倾心的节日。到今天则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不少新人选择在这一天登记结婚。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是,九月九,即重阳节,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也有记述。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该节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其习俗主体部分传承至今,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刘文】云:“九月九日的节日传说,同样保存于吴均【续齐谐记】中: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辍学年,长房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荑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荑囊,盖始于此。”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再说说偶数重数系列节日。其中包括二月二至八月八。由于受“由一始,由九终”之制约,人们历来不承认十月十为重数。但笔者以为,由一三五七九,到二四六八十,正好奇偶数一一相对,且有十全十美之意,便将十月十列入偶数重数系列了。
第一是,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汉代文献记述中出现了龙的形象。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唐代文献只记载把二月朔作为“迎富贵”的日子。德宗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同时规定,每年此日给官员们放假一天。宋代在二月初二有“挑菜”御宴活动,但与“龙”无关。“龙抬头”广泛流传,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记载的,是在元代。元代把“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因阴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二月二”处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明代“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清咸丰《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取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总之,元代之后“龙抬头”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但均源于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二是,四月四,是祭祀赤帝的节日,也是文殊菩萨圣诞日。
四月初四,最早是祭祀赤帝的节日。赤帝,也就是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等。传说炎帝和黄帝结盟,打败蚩尤,成了华夏始祖。还有传说四月四是炎帝生日(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传说)。宋代诗人王十朋《四月四日祀赤帝于慈云岭净名寺,祀毕游易安斋至江次,送黄子升通判还乡》云:“祀罢灯花喜,山游晓色新。江头送归客,我亦是行人。”。可见,在宋代就有四月初四祭祀炎帝的习俗。
在佛教里,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文殊菩萨是佛教里的四大菩萨之一(其他分别为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文殊出生于古天竺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后来跟释迦牟尼佛出家学法。据《文殊师利涅槃经》记载,文殊曾为五百仙人讲解十二部佛经。 以后回到家乡,在尼拘陀树下结跏趺静思,入于涅槃。文殊曾游行居住在五顶山,为众生宣说佛法。中国的汉地佛教认为五顶山就是山西五台山,因而成了文殊菩萨道场,藏传佛教也因此认同此说。历史上许多大德高僧曾经前往五台山朝觐, 五台山的名僧有的也到各地传法,一些教派祖师被视为文殊化身。另外,除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外,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还是他出家日,腊月的二十二日则是他的成道日。在一年中的这几日,佛教的信徒均会点香花灯、摆上供果来供养文殊菩萨的像,表达了信徒对其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第三是,六月六。六月六的节俗繁多,因地而异。
“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种名称,有洗晒节、晒衣节、晒秋节、洗澡节、晒红节、晾经节、禾苗节、姑姑节、嫘祖节、花儿会、洗象节、尝新节、赶歌节、虫王节、天贶节等。
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甚至有称为“小年”的,可见其隆重程度。据清乾隆年晨李节昌纂的《南龙志·地理志》记载:“六月六栽秧已毕,其宰分食如三月然,呼为六月兀。汉语曰过六月六也。其用意无非攘灾祈祷, 预祝五谷丰盈……”。六月六的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即盘古逝世纪念日,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因此每年农在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第四是,八月八,瑶池蟠桃会。
八月初八,是传说中的瑶池蟠桃大会。传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西王母要专门设蟠桃盛会,各路神仙便来向创世祖先西王母祝寿,热闹非凡。
八月八,还是兴仁县苗族传统的风情节。其源于一个美丽的苗族民间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天降大雨,百日不绝,大地一片汪洋,生灵涂炭。唯有勤劳勇敢的苗家少年阿衣和美丽善良的阿兰姑娘带着忠实的猎狗阿嘎寄身于一只大木盆里,随波漂泊……他们心心相印,不畏艰险,战胜灾害,捧来肥沃的泥土,细心栽种,日夜呵护。终于迎来了新生。农历八月初八日这一天,阿衣和阿兰在喜庆丰收的日子里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每年农历八月初八,是镇远尚寨土家族隆重的唢呐节。云南大理、剑川等地白、彝等族在八月初八至十二日,举行纪念为民除害的英雄段赤诚的祭祀典仪。据传南诏时,洱海有条恶蟒,经常兴风作浪,百姓不得安宁。石匠段赤诚下海捕蟒,最后与蟒同归于尽。此后每到他的忌日(八月初八),当地民众都要绕海祭祀,并且大做善事(如打涝溺尸、修筑堤防、救济贫民之类),然后划船放歌,举办野宴。
在此,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何后来四月四和八月八都式微了呢?首先四月四祭祀炎帝,三月三祭祀黄帝,后来逐渐把祭祀炎帝、黄帝连在一起,大多以祭祀黄帝陵为主,日期不定,有时候在仲春,有时候在仲秋,到了民国时期变为清明时节,后来清明节从节气变为节日,替代了寒食节。于是四月四祭祀炎帝逐渐不为人所知。而八月八“蟠桃节”即瑶池大会,则因为有著名的中秋节,相差不过几天时间,遂逐渐被中秋节吸收,早经唐宋时期就已湮灭。
第五是,十月初十,有十成节 、丰收节、油糕节、双喜节等节日之称。此时已过立冬节气,正是老百姓农闲之时,冬收冬种业已结束,冬收产量已经定型,农民们辛苦劳累了大半年,正好过过节喘口气,吃点好的庆祝一下 。
农历十月初十,广西那坡县的彝族有些村寨定于当天过十成节,彝语称库史或库斯,“库”即年、"斯"即新,就是新年。也作十月年、小年、庆丰节,周围一带的汉族人有时称其为彝族年、彝年。
十月初十是太行山地区的油糕节。这是辛劳后的享受,收获后的庆典。如果说过大年是大庆,过十月初十则是初庆 。
十成节也是苗族的罢谷节,又称祭仰节。经过一年辛勤劳作后喜获丰收,人们欢聚一堂祭祀祖先、神灵,载歌载舞。隆重程度有如汉族的新年,因此被汉人称为苗年。并非所有苗族族群都在农历十月初十这天开始庆祝,有些是在农历十月初至十月中旬选其中一地支日开始过节 。
十月初十,是壮族传统节日即双喜节。流行于广西马山、上林、忻城等地。值秋收完毕,渐入闲暇的吉利日子,农家多于是日举办婚礼,称"双喜节",也叫"十情节"。“十情”即丰收的意思,故是日还有庆丰收的活动。各家都用新米做成米饭,还要杀鸡、打鱼、备酒。欢宴前先敬神祭祖,感谢他们的保佑,并祈求神灵祖先来年保佑他们获得丰收。
在中国汉族及大部分少数民族中丰收节为农历十月初十。古人常常举家团圆并庆祝一年的丰收,祭祀尝百草的农业始祖--神农氏。民间认为农历双十节是"十全十美"的吉日,在这天结婚登记的人更是认为是"十全十美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