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做科研谨防陷入专家思维

(一)
我们先看部分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问题:
1.研究过程中需要记录什么,什么样的材料留存才是有价值的?
2.在课题选题方面怎样才能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呢?
3.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课题实验工作的开展和反思过于单薄,从哪些方面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呢?
4.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也解决了,但是效果一般,这样的研究还是有效性的吗?
5.网络上的课题研究很多,如何在自己的课题研究中找到课题的创新点,让自己的研究观点更新颖,更有自己的独特性,也更有研究的价值?
6.不知道怎样累计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7.教师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怎么办?
8.如何用专业的语言来撰写结题报告?
9.教学研究中怎么运用科学测量方法进行实验?
10.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如何进行处理才能体现一般性规律?
11.课题研究停留在浅显层次,只是零散经验,没有能够建立完整体系怎么办?
12.在选择课题研究时,我们发现自己的很多经验,原来在理论书籍中已经论述很充分了,这些理论已经把自己要说的话都说了,自己便无话可说,更不知道该从何处选题?
13.课题研究如何从较为浅显的层次向课题实验研究的纵深层次发展?
14.如何保证数据收集的有效性,怎么进行数据分析?
15.确定一个科研课题后,怎么样去评价和分析这个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这个课题应该怎样进行下去?
16.《小学语文开放型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在实施阶段,目前只是有了一个大的方向,考虑比较多的是作业的类型和形式,比如低、中、高段分别以游戏、实践、创造为主,具体这个课题真正的创新点在哪里?从哪些地方还可以去深层次的挖掘创新点,我们课题组成员还是比较迷茫。
……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科研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我们分析发现,上述这些科研问题中有这样一些特别醒目的关键词:创新点、研究价值、有效性、数据分析、测量方法、一般性规律、专业语言、独特性、理论支撑、深度和广度、新颖独特等等。
这些关键词都是学术性很强的专业术语,一般情况下应该说是专家学者们在科研过程中经常性使用的专门术语,而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由这些专业术语,我们不由得想到了一个词语:专家思维。也就是说,我们部分一线中小学教师是按照专家思维在开展科研工作。那么,中小学一线教师究竟是否需要以专家思维开展科研活动呢?以专家思维开展科研工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
我们认为,一线中小学广大老师们是一个普通的教育群体,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科研群体。一线教师的科研现状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探讨:1.我们有先进实验设备和仪器可供使用吗?2.我们平时有大量空闲时间、空间和精力吗?3.我们有研究对象:学生、家长、老师吗?我们有实践场所:教室、办公室、功能室或操场吗?4.我们对科研方法的认识深入吗?5.我们经常得到科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吗?显然,上述的五条内容中,我们只占有第三条,而专家学者们恰恰五条都充分具备。
显然,让这样一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小学教师去搞专家学者们的科研,其结果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因此中小学一线教师以专家思维搞科研显然是行不通的。
既然这种“高大上”的科研方式不适合中小学教师,那么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在哪里?我们认为,中小学广大教师的科研就是基于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解决的研究。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不缺问题,不缺研究对象,更不缺实践场所。因此,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就是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立足于自己的班级管理、立足于自己的作业建设、立足于自己的户外基地活动、立足于自己的课程开发和社团活动等实践性的研究活动。这才是真正属于中小学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式。
(三)
不言而喻,中小学教师的科研与专家学者的科研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在从事科研过程中,以专家思维开展研究工作显然是不妥当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从事创造性的研究”是不同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行为。他还说:“这里谈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所指的那种科学研究工作。一个教师可能在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但他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
既然如此,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在开展科研过程当中,应尽量淡化科研的学术性、理论性、科学性以及创新性等等。也就是说,我们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不要过多纠结什么创新性、有效性、理论支撑、测量方法、深度和广度、一般性规律等等。我们认为,这些专业性极强的研究行为,还是留给那些专家学者们深入探索吧。
那么,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该怎样进行科研行为呢?其实很简单,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研究行为,就是基于自己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过程。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把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达到了预期效果,再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形成结项报告,那么一项课题研究工作也就宣告结束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一线教师不需要用大量数据分析,去证明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更没有必要去进行前测后测调查,去证明我们课题研究结论的正确性。这些都属于专家学者们的科研行为,都具有专家思维的明显特征。  
 结束语
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在科研过程中习惯于按照专家思维开展科研工作,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一线教师自身的科研认知比较浅薄,对一线教师应该真正怎样做科研比较迷茫;某些科研部门的科研管理比较滞后,科研引领和示范相对薄弱;当然还有部分科研指导专家喜欢以“专家自居”,散布一些过于专业性的科研观点;等等。
由此可见,要改变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专家思维的科研行为,我们的部分科研部门和部分科研专家要做出一些改变,而更重要的就是我们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行为要及时摒弃专家思维。其中,我们一线教师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我们对自己的科研定位:我们一线教师不要把我们自己定位为科研专家,而是定位为一个普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定位明确了,那么我们的科研行为也就清晰了。既然把我们自己定位为普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那么我们的科研行为就是“草根式”的研究行为,就是最简单的科研。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思维对其个人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开展科研工作,谨防陷入专家思维,否则我们会在科研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0)

相关推荐

  • 教科研的三个“W”

    王文忠 --Why:为什么要研究?对此,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回答.有把教科研作为办学特色的,有以教科研作为改革突破口的,也有因评估学校需要而准备的.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功利性,故常常有矛盾之举:说起来重要 ...

  •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做科研:重学术性还是重实践性?

    (一)我们先看一名中学教师的课题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较长,请耐心阅读):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时间对初中生阅读成绩的影响--以A校学生为例一.研究背景(一)新课程改革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 ...

  • 老胡观点:中小学一线教师做科研难在哪里?(下)

    (五) 当我们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重新定位之后,那么我们也就清楚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思路.(参考文章<又是一年立项时!--谈谈课题的选题方向与思路>,微信公众号"老胡聊 ...

  • 老胡观点:中小学一线教师做科研难在哪里?(上)

    (一) 近日,与一名一线中小学教师科研交流的过程中,她的话题中始终离不开科研的"难"和"累"二字.从她的话语中,完全体会不到科研的价值.快乐,而更多的是科研遭遇 ...

  • 老胡观点:做适合于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科研

    (一) 我们先看两则案例: 案例1: 近日,某学校在进行科研视频培训时,有一名教师发给我一段视频.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某高校知名教授正在讲解"研究现状综述"的有关内容,大致意思如下: ...

  • 老胡观点:校级课题:一线教师的科研起点

    (一) 我们先看两个案例: 案例1: 有一天,某学校的校长突然打电话对我说:"胡老师,能不能让我们学校多报几项市级课题呀?今年我们学校的老师申报课题特别踊跃,报了可多了,但我们又不想打消老师 ...

  • 老胡观点:是谁让中小学教师做科研?

    最近,我们走进了部分学校,进行市级重点课题的中期走访活动.在与学校教科室主任或学校领导的交流过程中,他们普遍反映说学校老师们的科研积极性不高.积极性不高主要体现在:一是校级小课题申报的人很少,尽管学校 ...

  • 老胡观点:一线教师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专家?

    "教育上最需要的是安安静静教书的老师,如果一个专家没有进过教室,就别对老师们指手画脚了.我们需要来自基层的实干的进课堂的专家,不需要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离开学生的专家.各类专家要想人尊重,还得自 ...

  • 前沿观点┃基于实践,研究本质——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四个基点!

    摘    要:一线教师的特定角色决定其研究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而若能采用适合自身的实践研究方法, 让教育科学研究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提升自身教育水平, 促进专业发展, 取得教育教学实效, ...

  • 老胡观点:教师晚上坐班为哪般?

    (一)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 前几天,去某地一个县出差活动,顺便打算去看望一下该县某高中当教师的20多年未曾见面的同学晚上聚聚.同学在电话里说:"尽量早一点吧,我们学校晚上7:40还要坐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