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3章 春秋战国之际为什么诸家并兴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问诸子并兴是不是起于春秋战国之际?近代经学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观念大别有两类:

一类以为孔子有绝大的创作力,以前朴陋得很,江永、孔广森和好些今文学家都颇这样讲;而极端例是康有为,几乎以为孔子以前的东西都是孔子想像的话,诸子之说,皆创于晚周。

一类以为至少西周的文化已经极高,孔子不过述而不作,周公原是大圣,诸子之说皆有很长的渊源,戴震等乾嘉间大师每如此想,而在后来代表这一说之极端者为章炳麟。

假如我们不是在那里争今古文的门户,理当感觉到事情不能如此简单。九流出于王官,晚周文明只等于周公制作之散失之一说,虽绝对不可通;然若西周春秋时代文化不高,孔老战国诸子更无从凭借以生其思想。

我们现在关于西周的事知道的太不多了,直接的材料只有若干金文,间接的材料只有《诗》《书》两部和些不相干的零碎,所以若想断定西周时的文化有几多高,在物质的方面还可盼望后来的考古学有大成功,在社会人文方面恐怕竟要绝望于天地之间了。

但西周晚年以及春秋全世,若不是有很高的人文,很细的社会组织,很奢侈的朝廷,很繁丰的训典,则直接春秋时代而生之诸子学说,如《论语》中之“人情”,《老子》中之“世故”,《墨子》之向衰败的文化奋抗,《庄子》之把人间世看作无可奈何,皆都若无所附丽。

在春秋战国间书中,无论是述说朝士典言的《国语》(《左传》在内),或是记载个人思想的《论语》,或是把深刻的观察合着沉郁的感情的《老子》五千言,都只能生在一个长久发达的文化之后,周密繁丰的人文之中。且以希腊为喻,希腊固是一个新民族,在他的盛时一切思想家并起,仿佛像是前无古人者。然近代东方学发达之后,希腊人文承受于东方及埃及之事件愈现愈多,并非无因而光大,在现在已全无可疑。

东周时中国之四邻无可向之借文化者,则其先必有长期的背景,以酝酿这个东周的人文,更不能否认。只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材料,不够供给我们知道这个背景的详细的就是了。然而以不知为不有,是谈史学者极大的罪恶。

论语有“述而不作”的话,庄子称述各家皆冠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这些话虽不可固信,然西周春秋总有些能为善言嘉训,如史佚周任,历为后人所称道者。

既把前一题疏答了,我们试猜春秋战国间何以诸子并起之原因。既已书缺简脱,则一切想像,无非求其为合理之设定而已。

一、春秋战国间书写的工具大有进步。在春秋时,只政府有力作文书者,到战国初年,民间学者也可著书了。西周至东周初年文籍现在可见者,皆是官书。《周书》《雅》《颂》不必说,即如《国风》及《小雅》若干篇,性质全是民间者,其著于简篇当在春秋之世。《国语》乃由各国材料拼合而成于魏文侯朝,仍是官家培植之著作,私人无此力量。《论语》虽全是私家记录,但所记不过一事之细,一论之目,稍经展转,即不可明了。礼之宁俭,丧宁戚,或至以为非君子之言,必当时著书还甚受物质的限制,否则著书不应简括到专生误会的地步。然而一到战国中期,一切丰长的文辞都出来了,孟子的长篇大论,邹衍的终始五德,庄子的卮言日出,惠施的方术五车,若不是当时学者的富力变大,即是当时的书具变廉,或者兼之。这一层是战国子家记言著书之必要的物质凭借。

二、封建时代的统一固然不能统一得像郡县时代的统一,然若王朝能成文化的中心,礼俗不失其支配的势力,总能有一个正统的支配力,总不至于异说纷纭。周之本土既丧于戎,周之南国又亡于楚,一人春秋周室只是亡国。所谓“尊天子”者,只是诸侯并争不得其解决之遁词,外族交逼不得不团结之口号。宋以亡国之余,在齐桓晋文间竟恢复其民族主义(见《商颂》);若鲁颂之鲁,也是俨然以正统自居的。二等的国家已这样,若在齐楚之富,秦晋之强,其“内其国而外诸夏”,更不消说。政治无主,传统不能支配,加上世变之纷繁,其必至于磨擦出好些思想来,本是自然的。思想本是由于精神的不安定而生,“天下恶乎定,曰,定于一”;思想恶乎生,曰,生于不一。

三、春秋之世,保持传统文化的中原国家大乱特乱,四边几个得势的国家却能大启土字。齐尽东海,晋灭诸狄,燕有辽东,以鲁之不强也还在那里开淮泗;至于秦楚吴越之本是外国,不过受了中国文化,更不必说了。这个大开拓,大兼并的结果:(第一,增加了全民的富力,蕃殖了全民的生产。(第二,社会中的情形无论在经济上或文化上都出来了好些新方面,更使得各国自新其新,各人自是其是。(第三,春秋时代部落之独立,经过这样大的扩充及大兼并不能保持了,渐由一切互谓蛮夷互谓戎狄的,混合成一个难得分别“此疆尔界”的文化,绝富于前代者。这自然是出产各种思想的肥土田。

四、因上一项所叙之扩充而国家社会的组织有变迁。部落式的封建国家进而为军戎大国,则刑名之论当然产生。国家益大,诸侯益侈,好文好辩之侯王,如枚乘《七发》中对越之太子,自可“开(第康庄,修大夫之列”,以养那些食饱饭、没事干,专御人以口给的。于是惠施公孙龙一派人可得养身而托命。且社会既大变,因社会之大变而生之深刻观察可得丰衍,如老子。随社会之大变而造之系统伦理,乃得流行,如墨家。大变大紊乱时,出产大思想大创作,因为平时看得不远,乱时刺得真深。

综括上四项:(第一,著书之物质的凭借增高了,古来文书仕官,学不下庶人,到战国不然了;(第二,传统的宗主丧失了;(第三,因扩充及混合,使得社会文化的方面多了;(第四,因社会组织的改变,新思想的要求乃不可止了。历传的文献只是为资,不能复为师,社会的文华既可以为用,复可以为戒。纷纭扰乱,而生磨擦之力;方面复繁,而促深澈之观。方土之初交通,民族之初混合,人民经济之初向另一面拓张,国家社会根本组织之初变动,皆形成一种新的压力,这压力便是逼出战国诸子来

(0)

相关推荐

  • 诸子学略说2

    梁陶宏景为<本草>作注,又作<百一方>,而专务神仙.医家本与神仙家相近,后世称陶氏一派曰茅山派:张氏一派曰龙虎山派.二派既不同,而炼丹又分内丹.外丹二派.<抱朴子> ...

  • 史学演进趋势

    史学演进,可分四期:(一)觉现象有特异者,则从而记之,史之缘起则然也.(二)人智愈进,则现象之足资研究者愈多,所欲记载者乃愈广.太史公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其机即已如此:至于后世,而其范围亦愈式廓矣.( ...

  • 春秋左传——鲁桓公七年(2)

    七年春,穀伯.邓侯来朝. 译文:鲁桓公七年春天,穀伯.邓侯来鲁国朝见. <经>书"夏"而<传>书"春",杜<注>以为&quo ...

  • 诸子学略说7

    订 孔 远藤隆吉曰:孔子之出于支那,实支那之祸本也.夫差第韶.武,制为邦者四代,非守旧也.处于人表,至岩高,后生自以瞻望弗及,神葆其言,革一义,若有刑戮,则守旧自此始.故更八十世而无进取者,咎亡于孔氏 ...

  • 他知识渊博多才多艺,被称为“西来孔子”

    意大利人艾儒略,精通汉字,知识渊博,被人誉为"西来孔子". 艾儒略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个神学家,而且是一个数学家和地理学家.他是利玛窦之后来华的" ...

  •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22%第8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2)宋 宋也是一个文化极高的国家,且历史的绵远没有一个可以同他比:前边有几百年的殷代,后来又和八百年之周差不 ...

  • 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19%第7章 战国诸子之地方性(1)凡一个文明国家统一久了以后,要渐渐的变成只剩了一个最高的文化中心点,不管这个国家多么大.若是一个大国家中 ...

  • 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17%第6章 儒为诸子之前驱,亦为诸子之后殿按,儒为诸子中之最前者,孔子时代尚未至于百家并鸣,可于<论语><左传& ...

  • 第5章 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5章 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14%第5章 止有儒墨为有组织之宗派诸子百家中,墨之组织为最严整,有巨子以传道统,如加特力法皇达喇喇嘛然.又制为一切墨者之法而自奉之,且有死 ...

  • 第2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第2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  7%第2章 诸子天人论导源古史者,劫灰中之烬余也.据此烬余,若干轮廓有时可以推知,然其不可知者亦多矣.以不知为不有,以或然为必然,既远逻辑之戒律,又 ...

  • 春秋策:先秦诸子与史记评述第1章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

    第1章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 世界上古往今来最以哲学著名者有三个民族:一.印度之亚利安人:二.希腊:三.德意志.这三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的文化忽然极高的时候,他的语言还不失印度日耳曼系语言之早年 ...

  • 他的草书以“二王”为宗,兼收宋元诸家,从容淡定,三次获兰亭奖

    自从中国书法兰亭奖设立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兰亭奖,每一届兰亭奖,我们都能够看到一些书法新秀,同时也能够看到一些书坛老手,而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书坛老手,他的草书以"二王"为宗, ...

  • 千古奇书《西游记》:包罗诸家精髓,涵盖人生智慧

    导读:世人皆以为在四大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思维模式最简单,所包含内容性最少,而且主线内容最单调的一部.但事实上这并不是<西游记>的真实面目,其真正的内涵与底蕴,其实远不止于此 ...

  • 他的楷书糅合墓志和魏晋诸家之长,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

    我们经常说"楷法无欺",事实也是如此,楷书难以灵动,这也是一个事实,取法上一上眼就非常明了,为此很多人,甚至是书法都写不好楷书,忽视楷书的作用,可是一直以来,也有不少书法家一直在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