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2024-07-31 13:23:07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老子将“德”分为“上德”与“下德”。什么是“德”?“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德”就是直行,遵循正道而行。也是直心,正直的本心、本性。“德”与“道”是什么关系?“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不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当然“道”也有不外显的,所以“道”的层次比“德”要高。“德”又分两个层次:上德、下德——上等的德性与下等的德性,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是不是有意地把“德”表现出来。“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就是无心地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下德”却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也就有勉强的成分、造作的成分,并且容易产生虚伪。两者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上德”之人越是无意识、不刻意地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有意识、刻意地去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为什么?因为“德”是“道”的体现,“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任何刻意的、有心的、有为的东西都不符合“道”。老子又提到“上仁”、“上义”、“上礼”,它们都是有为的,只是有为的程度有差别。从有为的程度上看,上仁最低,上义次之,上礼最高。前面说过“上德”是无为,“下德”是有为。可见上仁、上义、上礼都属于“下德”。“上德”就相当于“道”,“下德”就是仁、义、礼等品德。老子将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道、德、仁、义、礼。“道”是最高层次,“礼”是最低层次。仁、义是有意的表现,是“下德”的反映,“礼”则是灾祸的开始,这里的“礼”除了道德规范之外,还包括了“法”,是指控制、束缚人的本性的外在东西。在老子时代,“礼”已经成为统治者控制人心的工具,因此,老子反对“礼”与“法”而向往自然无为的“道”。在当今社会,同样如此,如果只注重硬性管理,不注重柔性管理,往往会招来怨恨和反抗,久而久之,人本身的自然的本性、纯朴的德性就被泯灭,人们就会去追求浮华、浅薄,那是非常危险的,灾祸就要临头了。所以老子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者“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敦厚与诚实是有德之人的表现,浅薄与浮华是无德之人的表现。 赞 (0) 相关推荐 40、“仁、义、礼”的“下德”是失去了“上德”“善”的产物——走进《老子》 40."仁.义.礼"的"下德"是失去了"上德""善"的产物--走进<老子> 在走进老子"德&quo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中国哲学】怎么理解道家思想的德! 小 播 读 书 /// 01/12 2021 怎么理解道家思想的德!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shì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说,生养却不占有 ... 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下半部分"德经"的第一篇:堕落. 前面我们一开始聊过,<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 ... 《老子》中“道”与“德”的关系,你了解吗?(下篇) <道德经>讨论"道"与"德",<道经>所讨论的"道",是关于宇宙本体.万物本原,讨论"天道"的运 ... 什么是德?为什么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一书分为道经与德经两个部分,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道德二字是我国文字中含义最深远的两个字了.我们今天常常将道德理解为文明礼貌之类.其实,这并不是这两个字最原始的含义.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 ...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从来不显山露水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请听题:儒家的道德与道家的道德是一回事吗? 如果让我回答的话,我会说四个字:是,也不是. 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儒家的道德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理解,其实就是人们的行为规 ...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的高人是看不出来的 <道的经>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一个真正有上品德行的人,看起来好像没有德:而整天把德行挂在嘴边,表现给别人看的,其实是下德. 有些人无法理 ... ——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 --道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quo ... 德经之一、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帛书校订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 简书 琴诗书画关注 2019.03.19 17:55:39 38章上德不德篇王弼注老子道德经诗解 题文诗: 德者得也,至德不得,以无为心,以虚为主, 至虚至无,至始至幽,至实至有,不求而得, 不为而成,至德 ... 《道德经》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仍之,夫礼者, ...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四篇,道德经 第二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道德经>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者,不认为自己有德行,不用刻意彰显自己的德行,因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早已合道.合德.<大学>讲,止于至善.到达至善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