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以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老子将“德”分为“上德”与“下德”。什么是“德”?“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
“德”就是直行,遵循正道而行。也是直心,正直的本心、本性。
“德”与“道”是什么关系?“德”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
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道”为体,“德”为用,体用不二,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当然“道”也有不外显的,所以“道”的层次比“德”要高。
“德”又分两个层次:上德、下德——上等的德性与下等的德性,区分的标准就是表现形式,是不是有意地把“德”表现出来。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就是无心地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下德”却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也就有勉强的成分、造作的成分,并且容易产生虚伪。两者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上德”之人越是无意识、不刻意地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下德”之人越是有意识、刻意地去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
为什么?因为“德”是“道”的体现,“道”本身就是自然而然的,任何刻意的、有心的、有为的东西都不符合“道”。
老子又提到“上仁”、“上义”、“上礼”,它们都是有为的,只是有为的程度有差别。从有为的程度上看,上仁最低,上义次之,上礼最高。前面说过“上德”是无为,“下德”是有为。
可见上仁、上义、上礼都属于“下德”。“上德”就相当于“道”,“下德”就是仁、义、礼等品德。
老子将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道、德、仁、义、礼。“道”是最高层次,“礼”是最低层次。
仁、义是有意的表现,是“下德”的反映,“礼”则是灾祸的开始,这里的“礼”除了道德规范之外,还包括了“法”,是指控制、束缚人的本性的外在东西。
在老子时代,“礼”已经成为统治者控制人心的工具,因此,老子反对“礼”与“法”而向往自然无为的“道”。
在当今社会,同样如此,如果只注重硬性管理,不注重柔性管理,往往会招来怨恨和反抗,久而久之,人本身的自然的本性、纯朴的德性就被泯灭,人们就会去追求浮华、浅薄,那是非常危险的,灾祸就要临头了。
所以老子语重心长地要求领导者“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敦厚与诚实是有德之人的表现,浅薄与浮华是无德之人的表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