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十六谷水、甘水、漆水、浐水、沮水考略
相关推荐
-
探密瀍河源
探密瀍河源 瀍河发源地在孟津县西部,探密其源头有三个,分别在今孟津县横水镇的古县村.寒亮村.文公村三个村的西部. 1.瀍河北源 瀍河的北源在今孟津县横水镇的古县村穀城山南麓,发源地古称:伊洛门. 清嘉 ...
-
我们不能不热爱甘泉
我们不能不热爱甘泉
-
甘泉你早
火车凌晨时经过,将关中平原的寒气带到了这里,这里还睡意惺忪,稍稍动了动胳膊腿,又睡了一小会.下火车的人,最先看到的是"甘泉北站"几个字,猩红色的,被高处的云彩染过几遍 ...
-
百公里“甘志路”(甘泉
百公里"甘志路"(甘泉-志丹),实属延安境内一条绝美的文旅休闲自驾游线路![强] 甘志路基本上是沿洛河(北洛河,陕西最长的河流)上游的走向,穿行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路以欣赏白垩系及 ...
-
山清水秀赞故县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空调屋呆久了,也不是个事儿.同几个朋友一商量,决定到故县转转,享受一下自然的清凉. 沿着洛河南边的公路,一路向前.洛河像一条银色的絲带,蜿蜒曲折,两岸一片葱绿,村庄的红瓦白墙,不 ...
-
河南为啥叫河南?丨豫记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有个疑问,河南为啥叫河南?记得小时候,老师给的说法是:我们在黄河南边,所以叫河南. 这解释能糊弄住年龄个位数的xiáo们,却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黄河流经了n个省份和地区,南岸的就得 ...
-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与北洛河有关吗?
司马迁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引发了陕西网友关于南北洛河的研究.其研究的结果不过还是因为有现实的考量,即争夺文化资源.虽然<史记>关于三代之居的表述非常明确,但 ...
-
水经注·卷十六
谷水出宏农黾池县南墦冢林谷阳谷,<山海经>曰:傅山之西有林焉,曰墦冢,谷水出焉,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玉.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本中乡地也.汉景帝中二年,初城,徙万户为县 ...
-
《水经注》卷五邓里渠、四渎口、古东阿阿胶等考略
B5 △又东北过东阿县北.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述征记>曰:仓亭津在范县界,去东阿六十里.<魏土地记>曰:津在武阳县东北七十里,津,河济名也.河水右历柯泽.<春 ...
-
《水经注》卷五所涉濮阳县、阳信县、乐陵县等故城考略
B4 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东绝大河故渎,又迳平原县故城北,枝津右出,东北至安德县界,东会商河.屯氏别河南渎又东北,于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县遂绝.屯氏别河南渎,自平原城北,首受大河故渎东出,亦通 ...
-
水经注·卷十九
又东过槐里县南,又东,涝水从南来注之. 渭水径县之故城南.<汉书集注>,李奇谓之小槐里.县之西城也.又东与芒水枝流合,水受芒水于竹圃.东北流,又屈而北入于渭.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即< ...
-
水经注·卷十八
又东过武功县北,渭水于县,斜水自南来注之.水出县西南衙岭山,北历斜谷,径五丈原东.诸葛亮<与步骘书>曰: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水出武功县,故亦谓之武功水也.是以诸葛亮<表 ...
-
水经注·卷十五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 ...
-
水经注·卷十四
湿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关在沮阳城东南六十里居庸界,故关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于居庸关,即是关也.其水导源关山,南流历故关下.溪之东岸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台矣.南则绝谷,累 ...
-
水经注·卷十二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更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 ...
-
水经注·卷十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