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问道老子:什么是“无德司彻”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相关推荐
-
道之“三宝”
三宝是说三项宝贵的德行或原则,这里是指老子所谓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见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
《道德经》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huì),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 ...
-
《老子》解读:道家治国谋略的核心理念
当局势的发展由治至乱,或由乱至治之时,往往是政治谋略家深刻思考治国方略的重要时期,当原有政治秩序遭受到严重冲击时期,或者旧秩序被打破,新秩序将建立之时,往往是政治思想家总结和探索政治管理策略的最佳时期 ...
-
《道德经》五十七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于后面二章贯穿一条主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 ...
-
夜读道德经(连载06):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这句话的大意是: 有德之人订立契约的本意是帮人度难,所以不会在受帮者还没度难时,就恶意追讨.因为,立契是人我"求合",而不是&quo ...
-
《道德经》第79章: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①,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②,无德司彻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④. [注释] ①左契:债权人所持的契约.古代以竹木简为契约,分左右两片,债权 ...
-
如何理解《道德经》“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是以圣 ...
-
老子思想的哈耶克解释:如何理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尽管法令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制定,并由强制力保障执行,这只是保证了法令的威严,一般会得到执强制行,但却无法保证法令规定的具体内容来源的正当性.换句话说,不正当的法令本身就不应该成为法令. 那么法令规定 ...
-
24.问道老子:什么是“德者同于德”的“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二十三章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教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 ...
-
老子认为,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其实是无德之人。
老子认为,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其实是无德之人。
-
51.问道老子:什么是“善摄生者”的“以其无死地”?
51.问道老子:什么是"善摄生者"的"以其无死地"?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五十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 ...
-
12.问道老子:感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大智慧
现代流行版本<老子>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的 ...
-
师无德不立,《小舍得》中,子悠等三个孩子就毁在无德的钟益手里
[平湖一柱 第1491] [核心提示]教师这个职业很平凡,但却神圣而崇高,他肩负的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因此,一个人不是能识几个字.会算几道题就可以随便站上讲台上的.如果没有师德,"越会算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