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敏:京剧演唱中怎样调节共鸣位置

调节共鸣位置

有一种理论说:“音位始终保持不动,共鸣也是保持不动的。”在实践中,我认为不太好执行。保持科学的发声音位十分必要!正如我在“亮点发声法”中所说的“软颚亮点”。无论演唱何种辙口和韵脚,均要集中到这一亮点上来,但共鸣位置是应该根据高、中、低的不同音位和旋律,同步进行调整适应的,掌握熟练之后,会在不经意中自然进入状态中,也就是说“共鸣腔”是随时随音可以同步调节的。我是在学习豫剧的演唱中得到具体感悟的,如:豫剧《红娘》中,常香玉常派唱腔“一路上把心事盘算已定,急忙忙款莲步去上那楼棚啊”前边均是小嗓,到“楼棚啊”三字时,突变大嗓,音色变了,共鸣立即同步跟上,显得十分突出,结束感极强,听觉上冲击较大,说明共鸣位必须有同步调整。豫剧《红灯记》中李奶奶的唱腔也是如此。如:“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钢”,前边均为小嗓,一到“志如钢”三字时,突变纯大嗓,并用上了同步共鸣的“吭音”,非常有力而明亮!这和梆子腔中的“吭音”道理是一样的。共鸣位置并非永远不动的,是需根据需要而变化的,这叫做艺术与技术的技巧变化,变化手段越多,变化越大,技术性越难,艺术性越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