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乡村记忆:童年寒假“拆放鞭炮”之趣

(0)

相关推荐

  • 实拍:年味十足的山东乡村沙河大集

    沙河大集历史悠久,自明朝形成,清朝乾隆年间已具相当规模.20世纪30年代,草帽草辫业更加兴盛,收购草帽辫业成为沙河集的一大市场,交易额达数十万现大洋,左右着整个胶东半岛的物价和全国重大城市黄金价格的涨 ...

  • 放鞭炮

    小时候,放鞭炮是我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其实,古人也喜欢放鞭炮.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qu ...

  • 不如归去,乡村已入旧年

    不如归去,乡村已入旧年 注:这篇文章原文经黄帅兄帮忙修改后发表在了<中国青年报>( 2019年01月31日 02 版)(附文后) 时日已进入五九,冬天的严寒似乎在收敛着它的威力,太阳投射出 ...

  • 李清坡 | 拾鞭炮

    拾鞭炮 文|李清坡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降低污染提高空气质量,减少火灾发生,今年全时段禁售禁放烟花爆竹.年集上卖烟花爆竹的隐蔽了许多,大圆桌面和车轮似的爆竹巨无霸不见了踪影.人们放爆竹的明显少了许多,往 ...

  • 过年放几回炮也好骚兴

    作者简介 杨爱华 湖北恩施人,土家族作者,出版有<童与真><清江岸边>. 古时,逢节庆喜,以火烧竹,毕剥发声,以驱鬼除瘟,谓之"爆竹".后来许多实验先驱在得 ...

  • 儿时的年俗

    儿时的年俗 小时候过年虽说没有现在这么多好吃的和好穿的,但是那种过年的氛围特别浓郁,老百姓家家是欢天喜地,处处都透着一股香香的年味. 现在过年咋就没有了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气氛和渴望了呢? 小时候要到了过 ...

  • 胶东乡村记忆:放山搂草,一种逐渐远去的过冬方式

    眼下已经入冬.入冬之后,在胶东农村,人们普遍盼望着的是:天天都能有个热炕头. 炕头要热,就需要烧火.而要烧火,自然就离不开柴草. 如今在胶东农村,多数人家做饭都已经习惯了燃气灶,即便是烧火熥饭,用的大 ...

  • 胶东乡村记忆:儿时有种快乐,叫做“走五子”

    前段时间,笔者来到烟台一处乡村,准备参观当地的老房子. 在街巷里转了一圈儿之后,一条石块斑驳的胡同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条胡同两侧的房子不仅"老",而且"空".路 ...

  • 胶东乡村记忆:生产队时期用镰刀割麦子的一段往事

    民谚曰:"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忙不及麦上场."麦收,是北方农事的重头戏.而如今,随着端午节的到来,胶东半岛的麦收又要陆续开始了. (端午之前,莱阳莱西交界处已可见到收麦子的场景) 现 ...

  • 胶东乡村记忆:往年农家用织布机织土布的点滴往事

    我的童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母亲的织布机旁度过的.那时,母亲经常给我做"椤梭袄"和"椤梭裤子"穿. 所谓"椤梭",就是把织好的布匹头剪下来( ...

  • 胶东乡村记忆:元宵节之前,重温正月“出门”的点滴往事

    今天已经是正月十三,距离元宵节只有两天的时间.按照民俗,过了正月十五,就算"出了年".不管城市还是乡村,过年的气氛就会就此淡化,新一年的征程也将正式开启. 元宵节前后的气氛差别,在 ...

  • 胶东乡村记忆:正月初二思祖父

    今天是正月初二,按照胶东民俗,是拜姑姑或者拜舅舅的日子.我的父辈,就是姑家表弟的舅舅.表弟今日登门,我作为表哥,自然也要陪着张罗一番. 觥筹交错之间,不知不觉已有醉意.待到清醒之际,已是夜半时分.此时 ...

  • 胶东乡村记忆:栖霞招远莱阳莱西交界地带的过年讲究

    "孩子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这是多年前流行的一句话. 旧时候的年关,对贫穷人家和年老者来说比较"难过",因为过年不仅需要花钱,也意味着又老了一岁,总有一种五味杂 ...

  • 胶东乡村记忆:当年蒸饽饽时剩下的枣核,吃起来也很甜

    此前发过一篇介绍胶东大枣饽饽"枣眼"数量差异的图文,吸引了不少朋友讨论.在留言当中,多数朋友都在讲述自己家乡的枣饽饽做法,不过也有朋友把重点放到了"童年糗事"上 ...

  • 胶东乡村记忆:过年之前,那些埋在雪堆里的肉和鱼

    年关将近,很多人家的年货也准备得差不多了吧. 在胶东地区,常见的年货就是大鱼大肉.各种海鲜产品以及大枣饽饽等. 年货的数量,需要根据家里的人口以及可预见的来客数量进行准备.今年为了配合防疫,正月走亲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