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为官之道
相关推荐
-
论语:三年学不至于谷(8-12)
"学而优则仕."孔子弟子求学于孔子的目的,不少都是为了求干禄之本领.孔子从不反对出仕干禄,但更推崇一心向道.矢志成仁.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
中国哲学之五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姓孔名丘,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祖先是周朝之前的商朝后裔,商朝被周朝取代后,后裔被封宋国.由于政治动乱,孔氏家族在孔子出生前已经失去贵族身份,迁居鲁国. 孔子生平详见中国 ...
-
论语:子使漆雕开仕(5-6)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通过出仕为官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做官的思想,鼓励并推荐他们去做官.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
-
论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8-13)
孔子给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为官处世的重要原则,并强调应当将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
-
没有边界的自由,从就不是真正的自由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大家好呀~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儒家经典」,四书里的<论语>. 01. 先有德,才有财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第七> 孔子说, ...
-
一片存心在育人——《论语》悟读【110】
颠簸流离施仁道,一片存心在育人. <论语>第五篇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子在陈(陈:古国名,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曰:"归与!归与!吾党(古代以500家为一党,此处指家 ...
-
王道仁义天地长——《论语》悟读【138】
霸道威猛东逝水,王道仁义天地长.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政治改一改,便可达 ...
-
论语集中反映了什么 论语全面反映了孔子的
论语较为集中的反映了什么? <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主流的观点,把<论语>当做忠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天下一统
孔子论天下一统 在<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国土:四海之内,都是君王的大臣.这里的&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论治世之关键--举贤才 孔子在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论语·子路>)"先有司",就是要率先垂范,给下属做出表率.&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论治世之方略--中道 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大动荡中开出的治世"药方",其理想目标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其思想核心是仁,其制度规范是礼,而正确地把握和实施仁与礼的方法和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论治世之基石--民心 孔子大力倡导"德政"的着眼点,在于争取民心.他把民众的信任视为治国的基石,"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就是强调民众如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孔子论治世之根本--仁德 怎样实现以"和"为基本特征的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呢?孔子继承周公的"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尚书>)思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孔子论治世之理想--和 儒家经典<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是对孔子学说的精辟概括.社会的治理,说到底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孔子把人的素质的提高过程叫做"修己&qu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三--学思结合 孔子教化思想的第三个重要原则,是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所谓"罔"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二——启发诱导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二--启发诱导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所谓"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想搞明白而得不到答案的激愤心情:所谓 ...
-
《经典赏析》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孔子论教化原则之一--因材施教 孔子办学,"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不仅弟子众多,来自四面八方,而且五花八门,参差不齐.面对如此复杂的状况,怎样施教?孔子以其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