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理正源(下)——前言

易理正源

(下)

王可祝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认识论说起

第一节  存、在、象

第二节  记、忆、认、识、知

第三节  主、客、观、对、错、对象、行为

第四节  对与错的判断依据

第五节  论有无

第六节  认识论思考

第二章  观物

第一节  观物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第二节  观物的本质是体验《易》理

第三节  天人感应和万物感应

第三章  物质领域论的导出

第一节  阴阳与太极的进一步思考

第二节  寿命

第三节  历法的启示

第四节  物质领域论

第五节  物质领域的特点

第六节  不同物质领域的相互作用

第七节  物质领域的打造方式

第四章  宇宙模型

第一节  宇宙探源

第二节  宇宙领域猜想

第三节  绝对时空与相对时空

第四节  时空的一一对应性

第五节  未来空间和宇宙空间

第六节  空间物质属性的实证观察

第七节  时空结构

第八节  宇宙领域场的数学描述

第九节  大千世界的来历

第五章  物质领域论与现代科学体系的兼容性

第一节  物质领域论与牛顿物理学兼容

第二节  物质领域论与相对论兼容

第三节  物质领域论与量子学理论兼容

第四节  物质领域论与社会科学兼容

第五节  物质领域论与传统文化兼容

附:儒学学习心得三篇

第六章 用物质领域论的观点解释一些物理现

第一节  论优势坐标系存在的条件

第二节  双子悖论的解释

第三节  空间弯曲的解释

第四节  暗物质的本质

第五节  天空的星系万年不变的解释

第六节  光电效应的解释

第七节  奥陌陌的轨道解释

第七章  多个宇宙和平行宇宙讨论

第八章  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层思考

写在最后

前言

学《易》的目的在于指导我们的生活,在于应用《易》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指导与应用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探索自然和发展现代科学。

人类是地球上的生物,地球是太阳系的行星,太阳系是宇宙中一个不算太大恒星系,在宇宙中,太阳系、地球和人类都是过客,而这中间人类是最年轻的,也将是最早逝去的存在,所以,人类天然的不会见证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没有见证宇宙的全貌自然也不会有文字记载。但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然也想知道宇宙的起源、演变和结局,为此,人类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中国古人是参与自然斗争实践的佼佼者,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总结,建立了《易经》的理论体系,而《易经》就是“原始要终以为质也”的学问,所以很适合探索宇宙起源、演变和结局。同时,西方人类智者在探索宇宙现象的过程中,也诞生了现代科学理论体系。除了《易经》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以外,人类还建立了很多其它的理论体系,比如天主教理论体系、伊斯兰教理论体系、佛教理论体系等等。这些理论体系都能解释宇宙中的部分现象,而现代科学理论体系是这些宇宙观体系中的佼佼者,得到了现代人的普遍认可。

现代物理学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门枝繁叶茂的科学体系,利用现有的物理学理论能够解释人类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但它也存在不足,由于没有统一的源头,只能提出很多假设的前提,使科学理论呈现为片段化,各学科不能很好地自洽,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一些悖论,在现有理论体系下,相对论与量子学理论也不能很好地统一,还有一些不能被解释的自然现象被粗暴地归类为超自然现象,自然界中存在超自然现象本身就是悖论。这些情况说明现代科学理论还不够完美,还存在有待改进的余地,也就是说物理学发展遇到了瓶颈。所幸《易经》理论体系中提供了完善现有物理学理论体系的钥匙。

《易经》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进行观察研究而总结出来巨著,是一种世界观的表达,是一本追求真理的书,为表达此观点,我写了《为易正名》和《物质领域论》等文章,发表在360图书馆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结合年轻时对物理学的一些思考,尝试构建一个物理领域论的宇宙模型,使现有的物理学理论统一到这个模型之中,消除物理学理论上的悖论,为物理学发展做一点贡献。

物质领域论是在阴阳理论和《易经》、《道德经》等传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这些传统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加工和总结,结合日常实践经验和现代科学的理论成果,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应用,是对《易经》世界观的深入注释,是尝试对古今中外所有理论学说进行总结和集成的理论,是对现有科学体系的世界观的改进。物质领域论对物质的性质进行了限定,使物质成为一个收敛封闭的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无限大的概念,提出物质以领域的形式存在,感应是物质之间基本的相互作用方式,并给出了物质领域论对现代科学理论的解释方式,将现代科学理论全部纳入物质领域论的范畴。物质领域论对无限小还没有涉及,这是该理论不够完善之处,E=hv只是一个备选项,还不能排除有更小的物质单位存在,如果有一天能够从根本上否定无限小,这一理论就会进化成为完美的物理理论。

王可祝

2021年7月3日与青岛

(0)

相关推荐

  • 共享读书会 · 图书分享 丨 No.106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多余的话# 心外无物,物外无心. 在今天文章开始前,想请大家花3秒帮忙做一件事: 1.点击顶部蓝字"共享读书会" 2.进到公众号主页后再点击右上角三个点 ...

  • 易理正源(下)——第一章 从认识论说起

    第一章  从认识论说起 认识论是研究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所遵循共同规律的理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一般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问,自然摆脱不了认识论的影响,广义上来说,人也是物质,认识也是物质与物质之间 ...

  • 易理正源(下)——第一节 存、在、象

    第一节  存.在.象 在讨论认识以前,先建立存和在的概念,这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前提,用科学的术语说就是客观存在是认识的标的物,有了存和在的概念后,其它概念才有牢固的基础. 在(zai):在是生存, ...

  • 易理正源(下)——第二节 记、忆、认、识、知

    第二节  记.忆.认.识.知 上一节我们讨论了认识的基本链条:从在到象,再到存,完成存在的认识过程.今天来讨论实现这个过程的细节问题. 记字新华字典中的解释:记(ji)1.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记忆,记 ...

  • 易理正源(下)——第三节 主、客、观、对、错、对象、行为

    第三节  主.客.观.对.错.对象.行为 前面两节解决了认识的来龙去脉问题,要正确地理解认识论问题,还需要建立一些必要的概念.主.客.观.对.错.对象.行为这几个字和词是现代哲学中经常用到的字和词,我 ...

  • 易理正源(下)——第四节 对与错的判断依据

    第四节  对与错的判断依据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对与错的判断,判断对与错的依据就显得特别重要,今天就来探讨对错的判断依据. 百度知道对"对""错&quo ...

  • 易理正源(下)——第五节 论有无

    第五节  论有无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有和无呢?因为物质领域论是从<易经>发展而来,而<易经>是"原始要终以为质也"的学问,所以,弄明白有与无有利于加深对事物认 ...

  • 易理正源(下)——第二章 观物 第一节 观物就是在实践中学习

    第二章  观物 认识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现代哲学认为,认识的形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在重复中不断提高,中国古人将这个过程称之为观物,观物的过程要比上述过程更复杂一些,但本质是一样的 ...

  • 易理正源(下)——第二节 观物的本质是体验《易》理

    第二节  观物的本质是体验<易>理 <易传>中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 ...

  • 易理正源(下)——第三节 天人感应和万物感应

    第三节  天人感应和万物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易经>理论建立的基础,后天八卦的核心就是天人感应.什么是天人感应呢?我在网上看到的解释是:"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