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诛杀高、封二将(资治通鉴卷二一七之九)
相关推荐
-
唐肃宗在其父唐玄宗未驾崩时直接即皇帝位,是否具有合法性?
公元756年,由于唐玄宗李隆基的错误决策,哥舒翰被安禄山的叛军击败,潼关失守,自此,安禄山便可以轻而易举拿下长安. 在叛军的威胁下,唐玄宗也只得逃往蜀中避难,可是在这途中还有一场劫难等着他,这就是马嵬 ...
-
(启书有益)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七)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诗佛黄昏(之一)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二)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三) (启书原创)大唐故事之浮沉人生之摩诘黄昏(之四) ...
-
甘肃龙隐寺,三朝皇帝在此藏身避难,大唐王朝的命运从这里开始转折
龙隐寺 平凉龙隐寺"龙泉" 平凉市崆峒区有一座龙隐寺,这是一处隐秘的所在.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隆基被安禄山赶出长安.太子李亨北上屯兵平凉,曾 ...
-
废长立幼为什么是取乱之道?
中国古代正经王朝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那怕这个嫡长子是个傻子,只要不是傻的很明显,这个位子大概率也是他的.(当然也有不正经的,比如蒙古未开化的时候流行走婚,头一胎往往不是自己的,所以他们实行嫡幼子继承制 ...
-
第十七回 自毁良将(17.1)
话说自"贞观之治"以来,中原已多年没有战事,很多郡县无兵可用,导致对安禄山之叛乱毫无应变能力,因此安禄山之叛军在河北道二十四郡横行无忌,并得以长驱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 ...
-
唐玄宗杖杀二子(资治通鉴卷二一四之四)
起初,殿中侍御史杨汪杀了张审素后,化名为杨万顷.当时,张审素的两个儿子张瑝和张琇的年纪都很小,他俩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不久,兄弟二人逃回中原,伺机为父报仇.开元二十三年三月丁卯(十一日),张氏兄弟亲 ...
-
武三思诬杀五功臣(资治通鉴卷二〇八之九)
武三思指使郑愔举报郎州刺史敬晖.毫州刺史韦彦范.襄州刺史张柬之.郢州刺史袁恕己和均州刺史崔玄暐与王同皎合谋废掉韦后.神龙二年六月戊寅(初六),唐中宗将敬晖贬为崖州司马,将韦彦范贬为泷州司马,将张柬之贬 ...
-
杨再思轶事数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九)
长安四年秋七月丙戌(初三),武则天任命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 杨再思这个宰相,专门靠阿谀奉承来取悦于人.司礼少卿张同休是张易之的哥哥,有一次他宴请朝中的公卿大臣.在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张同休拿杨再思开 ...
-
李林甫诬杀杨慎矜(资治通鉴卷二一五之十三)
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因受到玄宗的赏识,遭到了李林甫的猜忌.杨慎矜和王鉷的父亲王晋是表兄弟,所以少年时代他就和王鉷关系十分亲密.王鉷能进御史台,也主要是靠杨慎矜的引荐.待到后来王鉷升任御史中丞后,杨 ...
-
高力士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一七之三)
其一:侍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兵七万攻打南诏.南诏王閤罗凤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唐军引到大和城下,并坚壁不战.李宓粮尽,所率领的士卒也因为瘴疫和饥饿死了十之七八,只好领兵撤退.这时南诏国才出兵追击,最后 ...
-
唐玄宗罪己收人心(资治通鉴卷二一八之八)
至德元年六月已亥(十七日),玄宗到达岐山县.这时有人传言说叛军的前锋立刻就到,玄宗吓得不敢停留,连夜赶路,晚上宿于扶风郡.随从保驾的士卒们见前途黯淡,都各自暗谋出路,所以经常出言不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
-
中宗复位(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二)
武则天病得非常严重,麟台监张易之和春官侍郎张昌宗兄弟二人居宫中执掌朝中大权.张柬之.崔玄暐和中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以及相王府司马袁恕己在朝外密谋处死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张柬之对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 ...
-
轶事二则(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一)
左台中丞桓彦范.右台中丞东光县人袁恕己共同举荐太子詹事司直阳峤为御史.杨再思问道:"阳峤不愿意担任这种专门负责弹劾他人的职务怎么办?(峤不乐搏击之任如何?)"桓彦范说:" ...
-
张昌宗之案(资治通鉴卷二〇七之十)
鸾台侍郎.知纳言事.同凤阁鸾台三品韦安石上奏检举张易之等人所犯罪行,武则天下令将张易之等人交付韦安石及右庶子.同凤阁鸾台三品唐休璟共同审理.在此案还在审理的过程中,情况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八月甲寅(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