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三十七 北魏郦道元

(0)

相关推荐

  • 【选摘】只为里耶,只为秦,只为那曾经散落在历史烟尘之中的浩浩秦风……

    更新说明: 近来晚上一直持续追一本名为<秦吏>的小说,现在的剧情走向越来越热闹了.始皇帝不在了,原本历史走向里的各位英雄与名士纷纷登场,好不热闹-- 本期特别分享最近更新的这一章,原因呢, ...

  • 武陵[古武陵郡]

    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胡济(尚书郎)<荐武陵伍 ...

  • 《水经注》里的湘江(七)---《水经.湘水注》略考

    G △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之. 湘水左会清水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迳鹿角山东,右迳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石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 下隽县,西汉置,属长沙国.学界多 ...

  • 《水经·泿水注》考略

    <水经注>里的广州[1] ------<水经·泿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注>卷三十七泿水篇是研究广州番禺故城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 ...

  • 湘学研究 | 梁颂成:澧水流域屈原文化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

    澧水(图片来源网络) 屈原在<九歌·湘君>中写道:"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澧浦."又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在<九歌·湘夫人> ...

  • 辰溪县址探源:三国两晋南北朝记载的辰阳

    编者按:本文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特别是本文所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辰阳的记载少之又少.胡老师以学究型的毅力从海量典籍中翻查出来,如果你是一个热爱辰溪文化的人,请你同我一起向他致敬,向更多的 ...

  • ​《水经注》卷十 北魏郦道元

    卷十 译文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东过其县南,又东, ...

  • ​《水经注》卷九 北魏郦道元

    卷九 译文 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西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 ...

  • ​《水经注》卷八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八  北魏郦道元 卷八 译文 又东至乘氏县西,分为二,<春秋左传>傅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傅,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巨泽. 其一水东南流,其一水从县东北流,入巨野泽 ...

  • ​《水经注》卷七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七  北魏郦道元 卷七 译文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 ...

  • ​《水经注》卷六 北魏郦道元

    译文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下多玉,汾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 ...

  • ​《水经注》卷五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五  北魏郦道元 卷五 译文 又东过平县北,湛水从北来注之.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春秋经>书天王狩于河阳,王申,公朝于王所,晋侯执卫侯归于京师,<春秋左 ...

  • ​《水经注》卷四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四  北魏郦道元 卷四 译文 又南过河东北屈县西,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 ...

  • ​《水经注》卷二 北魏郦道元

    卷二 译文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其山高 ...

  • ​《水经注》卷一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卷一  北魏郦道元 卷一 译文 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去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