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相关推荐
-
共读国学 | 654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挑战书 共读国学第一期已经从2016年11月21日到2019年8月16日坚持了1000天,来来往往最终有近百人坚持到了最后.陆游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来吧 ...
-
女人被你征服后,最大的变化,无非是这几种
生活中,男女在一起,都渴望对方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且对于大多数男人而言,征服女人成了此生常谈的话题. 现在女性,不如同以往,更多的是懂得独立自主,无论是在事业方面,还是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多时候, ...
-
#每日学论语#19.6【2017-11-3】
#每日学论语#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却又有坚定的志向,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问题又能就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思 ...
-
职场聪明人没必要合群,但绝不会做职场边缘人
职场上如何与同事相处很重要,除非个人工作能力等其他能力都非常的强,否则一个人单打独斗是没办法在职场生存太久的,因为职场也不只看工作的能力. 当与集体相处时,不合群和被边缘化完全是两回事,你可以不合群, ...
-
庚子.国学堂--梁冬对话曲黎敏1.庚子.【国学热的冷思考】
05 - 国学热的冷思考 梁冬同学觉得很奇怪,就是说中国知识分子有些时候感觉是很迂腐的,但是又有一种知识分子,又极其聪明,像诸葛亮好像啥都知道,这种人真的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像刚才所说的伊尹,刘 ...
-
父母的日课 | 学论语的经验
文:环哥 来源:桃花蔡(ID:Tomhuannn) 图片来源:moon planet 还是在大学的时候,在电教中心听过一节课,是一位台湾的教授,讲解如何给孩子启蒙国学的故事.后来搜索过好多次,一直没有 ...
-
事事计较仁已失——《论语》悟读【186】
事事计较仁已失,海纳百川容乃大. <论语>第八篇第五章: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译文] 曾子说:&qu ...
-
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凡事三思而后行,总会利多弊少.孔子一贯倡导谨言慎行,但一个人做事如果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导致犹豫不决,引发各种弊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
-
【每日学一句论语·荀卿庠视频】公冶长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原文]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翻译]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荀卿庠视频·每日 ...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我们现在还常常听到说三思而后行,那么三思而后行你知道是出自于季文子吗?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故事吧!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故事 季文子名叫季孙行父,曾任鲁国的宣公.成公.襄公三朝宰相. ...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人围困于一个叫"匡"的地方,源于一场误会,当 ...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韶>是舜帝时期的乐,相当于国乐,是赞美舜帝以德善治理天 ...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入太庙,每事问",子指的是孔夫子,太庙这里指的是 ...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自己证悟道才能称为闻道.听到一个道理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不停地去实证,证悟到了才能称为闻道.我们经常会 ...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志于道”,士在古时候是指立志于学道的读书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士的含义又演变为有技艺或有某种志向的人。我们说战士、勇士、护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志于道",士在古时候是指立志于学道的读书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士的含义又演变为有技艺或有某种志向的人.我 ...
-
虚空先生浅解《论语》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党就是类别的意思,人通常所犯的过错过失,都是源于自己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思维方式,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