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十章
第十章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明太祖注:三十辐共一毂,是古时造车之法,每一轮以三十辐攒一毂,方成一轮,所以号曰三十辐共一毂,此是一轮也,系是备用副轮,言有车之家,有此是为便利,当正车颓坏无轮之时,则以此轮为用,即是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埏埴,胶粘之泥,作器系是瓦器。有器之家,恐正器有所损坏,故先置以为备。傥正器敝,则以此器代之,此所以有器之用。凿户牖之说,言有房之家,门扇窗扇,当造房之时,已尝足备。其有房之家,虑恐久有损坏,故特置余以备之。所以经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盖圣人教人,务要诸事必欲表里如法,事不倾覆,人王臣庶可不体之?
明太祖不象唐玄宗、宋徽宗,他读书总是与实际结合得很紧,这表明他思考的中心,从不离现实。他解释老子的三十辐共一毂为备用副轮,这可说是老子解释史上独一无二的新见解。恐怕也只有明太祖这样读书不多且身为开国皇帝的人才能想得出来。他担心一个车轮不够用,万一有用坏的时候,备用的副轮该是多么重要。这一思路,绝非异想天开,乃是明太祖刚刚登上皇帝宝座后时刻忧虑统治不稳之心的委婉体现。他自己说得非常明白:“虑恐久有损坏,故特置余以备之。”天下虽然已经夺到手了,但内心深处还有忧虑,生怕会有什么“损坏”和“倾覆”,所以他要未雨绸缪,预置副轮以备之。
有与无,一与多,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哲学问题,皇帝们为何如此热衷,谈个不休?而且都强调有与无的原自合一,互不可分?此事只有站在皇帝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加以考虑,才能找出一个头绪。皇帝一个,身居深宫,面对天下万物万人,他要用一己的心力,让万物万人都甘心地顺从自己,服从自己,而无任何不忠的念头,这确实是最为头痛的事,又是最为重要的事。如果进行类比的话,皇帝就是无,天下万物万事万人就是有,这样的有与无,也是不可分的,而且无必须是主宰,是妙本,有必须是所属,是粗器。有是为天下利的东西,无是为天下用的东西,无靠有而施其利,有靠无而致其用。有的用是为了无,无的利是由有而获得。最终仍然回到主宰与从属、利与用的问题上了。没有这种利与用、主与属的关系,皇帝们是不会为有无一多问题大费脑筋的。无为主宰,则利也好,用也好,都要归本于无,而有只是无的工具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