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六章:化而欲作无为自成

(0)

相关推荐

  • 夜读道德经(连载21):道隐无名

    大多人都觉得:"人过得留名,雁过得留声",这才是没有虚度此生. 但"名"真有这么要紧吗?如果玫瑰不叫玫瑰,它就不再芬芳了,那只能说明,它不是真正的"玫 ...

  • 道恒无名 化而欲作 不辱以静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无名 大道永恒,自然.无争:有功不居,有名不就,故而大道无名.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此章命题为:朴则生. 大道无为而无 ...

  • 道德经 第三十六,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三十六 将欲翕(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章是行事方法论,原理是阴阳必然互相转换.我们 ...

  •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 ...

  •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第三十七章 不欲以静,天下自定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 ...

  •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大如江海为而不争

    <道德经新译>第十六章(国篇第七章) 大如江海 为而不争 (原第66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 ...

  • 你也能看懂《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多说话的人缺乏智慧. 堵住欲望的通道,关闭凡俗的大门.消磨万物的锐气,解除万物的纷扰,同和万物的光辉,与万物同在尘埃.这是玄妙的协同. 因此不可以得到了就亲近,不可以得到了就疏远: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二章(民篇第四章) 知足不祸 知止无咎 (原第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解]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非智治国德深乃顺

    <道德经新译>第十二章(国篇第三章) 非智治国 德深乃顺 (原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楷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 「 共读时光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六章 作者 | 李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大国下流各得其欲

    <道德经新译>第十五章(国篇第六章) 大国下流 各得其欲 (原第61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

  •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和光同尘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ì),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