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天演论的前世今生

严复:天演论的前世今生

©文/苏则(原创)

来源:读嘉

严复介绍西方的学问,
正如他翻译的《天演论》中
所显示的那样,
本来已经带上了一定程度的
选择性和倾向性,
中国当时的读者根据自己的口味
阅读和接受严复的翻译,
就更增加了这种选择性和倾向性,
最后我们所了解的“西学”,
是不是本来面目,就很可疑了。
盲人摸象,摸到大象的尾巴,
就觉得大象长得像个绳子,
就是这个道理。

一本书和一个人


今天我们主要讲一本书和一个人。这一本书:是《天演论》,这是一本从西方翻译过来的书。讲一个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就是他。

《天演论》的原著者,是英国的赫胥黎,他是著名的“达尔文的斗犬”,是进化论的重要宣传者。

英国作家——赫胥黎

而这本书原先的书名,是《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 and Ethics),它实际上最初是赫胥黎1893年5月在牛津大学的演讲稿,之后到1894年7月,赫胥黎又给这本小册子补上一篇导论,扩充了篇幅,重刊了出来。

严复就是依据这个版本,翻译了《天演论》,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按语——也就是自己的点评。他是什么时候翻译出来的《天演论》,还不好确认,但大概是在1896年前后,到了1898年六月,这部书就正式出版了,距离英文原著的问世,不过四五年时间,这个速度在当代的翻译界,也是很少见的。

严复与《天演论》

历史背景


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是比较喜欢讲我们影响别人的东西,比如说四大发明,丝绸和瓷器,但比较少谈他人影响我们的东西,甚至不太希望别人来影响我们。

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来清朝,乾隆皇帝就非常自信地表示,“天朝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只是因为我们的茶叶、瓷器、丝绸是你们西方所必需的东西,所以朕格外开恩,在澳门让你们做点儿生意,不然我们是用不着和你们这些蛮夷打什么交道的。

中国 海运出口货物

那么持着这样一种态度,当然也就会轻视翻译工作和翻译人员,轻视对外来思想的引入。近代中国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原因,这里不必多说了。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

还是至少有两次翻译浪潮,

深远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这第一次,是从东汉至唐宋期间,佛经的大量翻译,这一期间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一位我们都很熟悉,就是唐玄奘三藏法师,他在我们国家的翻译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非常高的地位。那么这次翻译浪潮不但影响到了中国的宗教和民俗,也影响到中国的艺术,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白话小说。

唐玄奘三藏法师
唐玄奘三藏法师西域出使图

陈寅恪先生有过一个非常有见地的发现:

“我国的白话小说,像是《红楼梦》、《西游记》、《说岳》这样的小说,虽然看起来是鸿篇巨制,但仔细研究它们的内容结构,就会发现实际上是多种因果报应和感应故事的糅合,而这些元素,要不是从印度佛教文学直接过来的,要么就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就可以发现,文明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借鉴,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譬如古希腊—罗马文明,就吸收了巴比伦、波斯、埃及等文化的种种元素,而我们认为是正统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最初的源头实际上却是在小亚细亚,对古罗马来说,实际上是外来的宗教。吸收外人的经验理论,不但并不丢脸,而且常常是有益的。

前面说的佛教元素,已经成了中华文明有机的一部分,比如敦煌莫高窟的绘画和雕塑,比如那些白话小说,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我们应当为此感到自豪。

而第二次翻译浪潮更加重要,这就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著作的翻译。这一浪潮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整体性的,我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受过的现代教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这些学科的结构和内容,实际上都是从西方过来的。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发现和西方相比,科学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差距,因此就有很多开明的知识分子起来,号召向西方学习,做了很多的翻译工作,这也就是著名的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洋务运动时期的工厂

天演论之巨大影响力


了解了这个大的背景,我们乃可以在此基础上,理解《天演论》的翻译和严复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天演论》是1895年夏天翻译出来的,我们前面说过,当时翻译过来的著作,非常之多,那时候北京和上海,有两个官办的图书翻译局,拼命做着翻译的工作,包括严复本人,也翻译过其他的西方学术名著——我们之后会讲到,这些著作的分量,绝不比《天演论》低——但这些著作大多都湮没了,我们记不得这些书的名字,也记不得翻译了它们的人,惟有《天演论》和严复,我们现在还经常会看到它、谈到它。

这部书的影响就是有这么大,这么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演论》是当时中国人,甚至是许多现代中国人眼中,西方新学问的标志。

下面我们就通过当时一些

文化名人的回忆,

来证实上面的说法。

民国出版界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曹聚仁,他和当时一些文化名流,早的如章太炎,再到鲁迅、周作人等人,都有很密切的关系。他就说:“近二十年中,我读过的回忆录,总在五百种以上,他们很少不受赫胥黎《天演论》的影响”。

我们不妨就来看看新文化运动两位标志性的人物:胡适和鲁迅的回忆录,具体感受一下这部书的畅销程度和影响力。

胡适的《四十自述》是这么写的:

读《天演论》,做“物竞天择”的文章,都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气。《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做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陈炯明不是号竞存吗?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孙竞存、一个叫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

“适者生存”,原来胡适这个名字,就是从《天演论》里过来的。他先前不叫胡适,学名是胡洪骍。

鲁迅呢?他在《朝花夕拾》的《琐记》里面,把《天演论》当作那个时代新书的代表,谈到了他第一次读《天演论》的情形和受到的巨大震动,之后一段时间,他“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喝茶聊天看书

新文化运动的两名主将,受到了《天演论》那么大的影响,那么较旧的一批学者,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呢?那么当时旧文学的主流是桐城派——我们现在不怎么讲它了,但这是清朝非常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桐城是安徽的一个地名,早期桐城派的著名作家,多数来自安徽桐城,所以称为桐城派,就像今天的京派、海派那样。

安徽桐城派代表人物

当时桐城派的领袖人物,叫做吴汝纶,他说自己读了《天演论》,就好像刘备得到了荆州一样,觉得非常宝贵。他抄了这部书的副本,把它藏在了枕头里,又说,中国翻译西方著作,还没有过这样伟大的作品。康有为也为之折节叹服,说“眼中未见此等人”,又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所以我们说,《天演论》是当时中国人眼中公认的“西学象征”,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但是,当时中西交流,条件并不充分,吴汝纶、康有为这些人赞美《天演论》是西学第一著作,但他们其实不懂英文,肯定没有看过赫胥黎的原著。一百多年过去后,中国懂得英语的人不少了,英语世界懂得汉语的学者也不少了,大家回过头去看,发现这部书有两个问题:

第一,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实并没有那么高,说不上是西方学术的代表之作或者最高之作,我们看看这部原著的性质就知道了,它最初是演讲稿,是普及性质的,而且没过五年就被严复翻译进来,还没有经受时间的淘炼,怎么能骤然判断它是不是“学术名著”呢?

第二个问题更加致命,严复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时,其实没有那么忠实。他的翻译,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编译,也就是说,严复是挑了自己喜欢的、觉得重要的部分翻译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原著叫做《进化论与伦理学》,也就是包括了进化论和伦理学两个方面,但严复做的翻译,只留下了进化论——他把进化论翻译成了《天演论》,却忽略了伦理学的部分。进化论那一部分,相信大家都有了解,自然界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嘛,那么严复由此在译文的按语里表示,人类社会也是类似的,不同种族、国家之间,要相互竞争,争取自己的生存机会,这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也就把自然界弱肉强食的规律放到人类社会来。

但这就和赫胥黎的本意大有违背了。赫胥黎信奉生物进化论不假,但他之所以写这部《进化论与伦理学》,就是为了说明自然界的生存斗争和人类的伦理有冲突,生物进化和自然进化不同,要强调伦理在人类社会中的调节作用。

因此,傅斯年先生年轻时甚至这么批评《天演论》:

严几道先生——也就是严复——译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最糟。假使赫胥黎和孟德斯鸠晚死几年,学会了中文,看看他原书的译文,定要在法庭起诉严复,至少,也要登报辩明关系。这是因为严复不曾对于作者负责任。他只对于自己负责任。他只对于自己的声名地位负责任。他要求出名,然后译书,只要他求名的目的达到了,牺牲了原作者也不是不可以。

傅斯年先生

严复翻译《天演论》,是不是就完全是为了争名逐利呢?恐怕不是的,傅斯年当时的评价,确实有些苛刻了,但是严复翻译《天演论》并不完全忠实,却的确是一个事实,那么为什么严复要这样做呢?而这样不忠实的译文,又何以能风行中国,影响这么多人呢?这要先从严复本人和他的时代讲起。

严复生平


1854年,严复出生于福建侯官,是如今的福州地区。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相当困苦的,父亲是个中医,有赌钱的毛病,又早早过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父亲死时,严复才十四岁,但已经娶了妻子,加上母亲和两个妹妹,一家的生计,就靠他的母亲和妻子缝纫绣花支持。

中国古代,主要是士农工商四业,政府重农抑商,而实际上农民又很穷,因此想要往上走,主要也就是走“士”这一条路,也就是通过科举上去做官。但科举这条路也需要经济的支持,严复家庭贫困,家族的人大多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没有办法供他去旧式的学堂,于是他转而去了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 所以严复一开始,学的是海军的科目,未来一些著名的北洋水师将领,是他的同学。

学堂的课程主要是两块,一块是英文,这对严复之后的生涯意义重大,另一块是数理和航海术,都是偏重实用的科目。严复在这个海军学堂学习实习,整整待了十二年,从十四岁到二十五岁。1877年,船政学堂组织学生往英法两国学习,这也是中国第一批海军留学生,严复名列其中。

严复去的是英国的格林尼茨海军学院,他在英国待了三年时间。当时和他一起的中国学生一共十二人,我们研究这十二个人的留学生活,发现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海军这样的职业,是需要实习的,但严复是唯一一个没有去某个舰艇上实习的学生,他一直待在学校里读书;

第二,他在英国留学圈里,以善于论辩著称,当时的大清驻英大使郭嵩焘,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在日记里记录了许多严复的议论,从这些记录看来,严复关心了解的方面很多,不仅仅限于海军的事务,他议论最多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西方比中国先进的原因,还有就是富国强国之策。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得好,严复似乎是带着一个已经使他入迷的问题到达英国的,这个问题就是:西方富强的秘密是什么?而这个问题构成了他所有观察思考的基础。所以说到了毕业的时候,英国的教官评价这批中国学生,认为严复的同学刘步蟾等人,对于测绘海图、防守港口、布置水雷等技术工作,非常熟练,可以和西方军人相比,但是比起这些按部就班的海军学生,严复更能“探本溯源”,适合做水师学堂的老师。

清光绪年间船政学堂及烟台海军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在英留学期间的合影

严复回国后,担任的基本上就是这方面的工作,从1880年到1900年,他都待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职,但这不能满足严复的雄心,因为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严复对于海军技术细节上的工作并不特别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如何富强这样的决策上的大问题。实际上我们看严复的生平言行,可以发现他有很强的策士情结。

什 么 是 策 士?

我们可以在《战国策》这样的历史书里看到,或者我们用《三国演义》里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军师的角色。有一批知识分子,寻找赏识他们的君主,为他们出谋划策,提出外交内政上的策略,根本目的是推动国家的强大。

在水师学堂期间,严复接触到了英国学者斯宾塞的理论,这非常对他的胃口。斯宾塞就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严复后来翻译《天演论》,大量介绍了他的理论。《天演论》的原作者赫胥黎,实际上是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似乎成了陪衬的人物。斯宾塞为什么比赫胥黎更符合严复的胃口?严复很明确地表示:

这是因为斯宾塞的学说

用西方科学理论,

体现了治国平天下的方法论。

严复作为一个策士,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还认为,自己之所以不能进入决策圈,是因为自己并没有出身科举,这些年来他先后四次去福建、北京参加乡试,但全部落第了。可以想象,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是非常郁闷的。这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不但使得中华民族的命运面临了危机,还极大程度上震动了严复。我们知道他是海军出身的,他过去的许多同学,包括邓世昌、刘步蟾、林永升等人,都已经成了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但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英勇捐躯了。

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

我们回过头去看严复甲午战争时期的书信,可以知道这件事对严复的震动是很大的。他的这帮同学,接受的军事教育和他们的技术水平,我们前面讲过,都是一流的,刘步蟾邓世昌他们,作战也不是不勇敢,严复的书信上说,只有一个姓方的同学,临阵退缩了,其他人都敢于在危难之际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些同学的战死,北洋水师的战败,其实就意味着李鸿章的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为什么它们会失败呢?严复开始纠结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他比他的海军同学们,想得都要深一些,他关心的不仅仅是西方坚船利炮的技术,他更关心西方富强的根本。

天演论的横空出世


严复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没有用,真正要医治的是中国的人心——所以在战争失败的1895年,他立刻开始了对西方著作的翻译工作,这些翻译工作和先前不同的是,不再局限在技术方面,更多地探讨西方在思想精神上领先于我国的地方,《天演论》就是这些著作的第一本,也是最为畅销、影响力最大的一本。

在大致同一时间段,严复又在天津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政论,表达他的思考和看法,这几篇文章非常有见地,至今还有一读的价值。这些思路,和他翻译《天演论》的思路是一致的,应该放在一起看。

我们现在可以简要归纳一下《天演论》与这几篇政论文章的思想:

1、严复通过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告诉民众,人类之间的竞争也像大自然里动物的生存竞争那样残酷,弱小、落后的民族如果不奋起直追,用达尔文的话来说,如果不“进化”,就会有灭绝的危险,这是为了提高国人的忧患意识;

2、严复虽然在总体上更支持斯宾塞,但他又同时采用了赫胥黎伦理观念中“保全种族”的那一部分,这也就是告诉中国人,如果做了努力,还是可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3、严复认为,西方倡导民众、社会的进化自由,所以学术发展,技术进步,而东方的圣人们,则为了社会的稳定,限制了民众的自由,通过愚民政策平息民众的进步和竞争倾向,让民众安于愚蠢和淳朴,例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如果东西老死不相往来则已,东西一旦接触,长期竞争而进步的种族,当然将击败稳定而停滞的种族,这是民族强弱的原因,也是甲午战败的原因;

4、既然国势的强弱,在于民众素质的差异,就要提高民力、开发民智、提高民德,而要做到这三点,只有还民众以自由,使之自由竞争、发展、进化,才能使国家富强。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思想是相当有见解的,这也是严复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代,这系列作品和翻译得到了上层的关注,光绪帝召见了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领袖也非常推崇严复,严复的理想似乎就要实现了,但是没过多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等改革派失了势,百日维新就此结束,严复也遭到了当时众多保守派朝臣的弹劾,他为光绪皇帝所写的万言书,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王西京作品《远去的足音》,表现了1889年在北京的谭嗣同,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杨锐、 刘光第六君子子戊戌变法中,壮怀锐意改革,拯救国难的报国之志而惨遭专制的清政府守旧党杀害的悲壮场面。

从维新者到策士


虽说百日维新没有成功,但严复已经通过自己的翻译和政论得了大名。许多达官贵人,如袁世凯等人,请他过去办事或者顾问,而严复的思想反而回到了传统的策士状态,他先后做过开平矿务局总办、译书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袁世凯的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履历上似乎非常好看,但特点是都没做很长时间,所负责也只是一些具体繁琐的事务,思想的光芒黯淡下去了。

而从1909年开始,他就几乎不再翻译西方思想界的著作,只给袁世凯等人翻译一些当时国际时事的新闻,提一些策略上的意见,但西方思想上的影响就看不大到了。后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他的名字被列在了支持复辟的“筹安会”会员之列。

什么是筹安会?

就是袁世凯的幕僚杨度牵线组织成立的一个政治团体,这个团体鼓吹恢复帝制,实行君主立宪,后来的名声比较糟糕。那么严复个人是不是拥护袁世凯称帝?是一个历史公案,这不好说,因为严复只是挂了个名字在上面,却没有为拥护帝制或者反对共和写过什么文章,所以说,也许他是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的。

但从他晚年给一些后辈的信来看,他寄希望于秦始皇、曹操这样的强有力的独裁者,却是一个事实。1917年,张勋复辟,严复写信给他的朋友,竟然幻想强行关闭了国会的张勋能够推动“扎实立宪”,可见严复一直以来对当权者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希望借助这些当权派的力量,以法家的手段,快速推行自己的主张,很容易可以看出,这和他早期强调民智、民德、民力,呼吁自由的思想很不一致,但是寄希望于强权,却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策士喜欢犯的毛病。1921年10月27日,严复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在这个时候,他不再是维新时代的西方思想翻译者和介绍人,却已经成了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策士了。

严复故居

西学东渐之选择性吸收


好,我们已经介绍了严复的人生道路和他编译介绍《天演论》的前因后果,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得出结论了:

第一,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李鸿章所说三千年来未有过的大变局。中国在和西方列强的竞争中,显示出了明显的落后,民族危机非常严重。洋务运动试图皮毛肤浅地学习西方的技术,但甲午海战的惨败,宣告了它的失败,引进西方的精神和思想,成为了当务之急。

甲午战争——黄海海战

第二,从严复本人的兴趣点和理论立足点来看,他是一个传统的策士类型的人物,更多地站在一个军师的角度上,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做出思考和判断,他最关心的,是中国如何可以变得富强,而个人的发展和自由,相对来说只是达成国家富强的一个手段。因此,虽然他受西方教育比较早,对于西方的优势看得也很清楚,但他对西方的自由主义传统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美国学者路易斯·哈茨说得非常明白:

严复是出于对自由主义

具有增强国家力量的效果,

来主张自由主义的。

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这里再举个例子,严复还翻译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一部讲自由市场的书,反对国家政府的强力干预,但严复把它当作一部指导国家如何走向富强的书。美国学者史华慈把他的译本和亚当斯密的原著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亚当·斯密那些关于“普遍利益”或“社会”这样的语言,在严复的译文中,就被简单地转化成了国家的利益了。

第一,这种引入误解了自由主义,导致思想界和民众长期以来过度强调民族国家利益,相对忽略了个人自由,严复后期回归强权主义,实际上就是因为他把富强放在本位,只把民众的自由看做是富强的手段;

第二,《天演论》翻译进来后,就有一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进一步片面利用《天演论》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宣传排外和排满,这也是严复想象不到的。再一个负面的效果呢,蔡元培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里指出来:《天演论》出版后,物竞、争存等语言,宣传一时,这就引起了一种“有强权无公理”,强权至上,不讲公理的主张。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与严复雕塑

我们现在从《天演论》再进一步,来总结严复翻译、介绍西方学术的成就。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国近现代哲学界上有一位成就很大的大师叫做贺麟,他对西方哲学很有研究,曾经翻译过黑格尔的《小逻辑》、《精神现象学》、《哲学史讲演录》,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他在1925年,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写过一篇《严复的翻译》,在这篇文章中,贺先生虽然承认严复早期的翻译——例如《天演论》——有不太忠实于原著的地方,却还认可《天演论》的重要意义和蔡元培对严复的评价。

但到二十年后的1945年,他对西方哲学有更深入的了解的时候,就有了不同的看法。贺麟表示,第一,严复其实并没有翻译介绍真正专业的、学术性的哲学著作;第二,严复介绍进化论,以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等观念警醒国人,又介绍英国的功利主义,来探索国家富强的方法,都是具有片面性的。他翻译的目的是实用的,是为了救治当时的弊害,而不是纯学术的。

但我们对于历史人物,除了公正的判断,也要有理解之同情。贺麟先生还指出,

在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方针下,清朝政府派遣留学生出国,只是去学习船坚炮利的技术。去学海军的严复,竟然能对于西洋思想之介绍,有如许重大的贡献,已经可算是奇迹了。我们不应该过多责怪严复那一批留学生,更应该责怪的,是当时主持教育文化的人缺乏见识。

另外,严复也有他的苦衷,他也被他的读者给限制住了。他翻译的这些著作,虽然以实用为主,但还是有不少是重要的学术著作,而这些作品的影响,完全不如畅销书性质的《天演论》。

实际上,严复后期也有比较纯粹的学术翻译,那就是对西方逻辑学的翻译与介绍,这个引入对于中华文明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中国传统上对逻辑非常漠视,民众往往抱着一种直觉主义的思考方式,不懂得三段论、归纳演绎,反映在我们生活、交流中的种种方面。冯友兰就认为,介绍逻辑学是严复对中国重大的贡献,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像《天演论》那样重视它。

1905年,严复翻译的逻辑学著作《穆勒名学》。该书一度成为京师大学堂的教材

可以说,如果当时中国的文化环境更自由开放一些,如果当时中国民众的民智民德能更高一些,接受能力更强一些,如果严复那一代人,能有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对于西方的学术和精神做更深的了解,并且突破策士、军师的富国强兵立场,对中国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也能施加更多的关注,那么他们介绍翻译西方著作,想必可以更加精确,成就也可以更大。但因为种种条件限制,他们没有做到,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但是,严复和他的翻译,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是非常具有相当的价值。他本人从洋务运动下的海军教育出身,在他的同学们按部就班地致力在军事技术上效仿西方的时候,唯有他能把目光放到更长远的地方,如果说他没有能完全突破时代的制约,那也是天命如此,不是人力可以左右的。事实上,他一百多年前的眼光和观点,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胡适有段评价梁启超的话,同为维新时代的重要人物,这段话也可以适用在严复身上:

有时候,我们跟他走到某一点,还想向前走,他却打住了,或是换了方向走了。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免感觉一点失望。但这种失望也正是他的大恩惠。因为他尽了他的能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境界,他原本就希望我们感觉不满足,原本就希望我们更朝前走。跟着他走,我们固然得感谢他;他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指着一个未知的世界叫我们自己去探寻,我们应该感谢他。

参 考 文 献

1、《严复集》严复 著  王栻等 编 / 中华书局
2、《寻求富强 : 严复与西方》 [美] 本杰明·史华兹 著 叶凤美 译 / 江苏人民出版社
3、《严复年谱》 孙应祥 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
4、《百年严复 : 严复研究资料精选》 苏中立等 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5、《严复学术档案》 朱修春等 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6、《严复评传》 欧阳哲生 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7、《进化论与伦理学》(附《天演论》) [英] 赫胥黎 著 宋启林 译 / 北京大学出版社
(0)

相关推荐

  • 福建人严复翻译《天演论》声名鹊起,他为何被称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一有闲空,就照例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一度让鲁迅先生痴迷的<天演论>,便是福建人严复翻译的. 一百多年前,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严复用< ...

  • 紫竹林成就《天演论》

    作者:甄明            编辑:彭博 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自1880年至1900年,在天津连续居住二十年,其中大部分时间住在紫竹林.19世纪西风东渐,作为中外交汇的通商码头紫竹林,不仅造 ...

  • 严复||天演论 • 译例言

    译例言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已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

  • 严复《天演论》

                               天演论 吴序 严子几道既译英人赫胥黎所著<天演论>,以示汝纶曰:"为我序之."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其学以天择. ...

  • 严复为何三改天演论?

    严复(1854-1921)译著<天演论>,成书于戊戌变法之际:1898年当年就有过两次不同版本的出版.一是在1898年6月,由湖北沔阳慎始基斋根据严复改订的样本刊行,分上下两卷,刻本一册. ...

  • 细读严复翻译《天演论》  了解国学与西学

    清朝末年,著名学者严复翻译西方的<天演论>,出自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赫氏此书前半部分讲达尔文的进化论,后半部分讲伦理学. 严复选译了此书的部分导言和前半 ...

  • 史华兹|为什么《天演论》会在中国引发一场观念的革命?|纪念严复逝世100周年

    为什么<天演论>会在中国引发一场观念的革命? 节选自本杰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第四章,标题系编者所加 西方思想中最精当最革命的成份,如斯宾塞体系所阐明的,包含在达尔 ...

  • “卷尾骨”的前世今生, 瑜伽体位练习中骨盆的正位怎么找?

    欢迎大家关注和公众号配套的视频号 -:尽管刚刚开号发视频内容尚且单薄,但是未来我会把所有的精选视频发在这个平台上,也会陆续整理以前曾经在公众号上发过的视频并在这里重新上线.请看Laruga老师诠释阿汤 ...

  • 西南官话(四川话)的前世今生

    现代汉语之中,有一种方言地域色彩和喜剧色彩非常重,这就是一般人所称呼的"四川话".在中国西南地区虽然不同省份的人说起家乡话,但大家都能听懂,因为这属于官话,也就是北方话系统,也是官 ...

  • OD的前世今生?

    随着人力资源的发展,最近几年组织发展已提升成为人力资源职业领域的主流学科,它的重要性由组织内部不断变化的变革驱动.目前,尤其是变革管理的关键内容被视为所有专业人员的核心知识. 在跟组织高管和其他从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