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五刺法在岐黄针疗法中的应用(附病案分析)

前言:《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的总称,同时五刺法也是针灸局部取穴的总纲,其实五刺法不仅仅局限于对五体的治疗,可以延伸至治疗其他组织器官上。随着对五刺法的深入研究及广泛运用,众多学者在传统五刺法治疗五体的基础上,扩展至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笔者通过系统治疗文献,现将五刺法的临床运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疗法介绍

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岐黄针是利用現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做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01

半刺

半刺法最早见于《灵枢》经,《灵枢·官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在《灵枢·终始》中论及浅刺时提到“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浅刺又有防病邪深入之意,半刺和浅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隋朝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解到“凡刺不减一分,今言半刺,当是半分。”简要的指出了半刺的进针深度。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到:“此即前章毛刺之义,浅入而疾发,故可取皮分以应肺”。清代张志聪的《灵枢经集注》,虽然是论及毛刺,但所论甚好,其曰“邪闭于皮毛之间,浮浅取之。所谓刺毫毛无伤皮,刺皮无伤肉也”。

现代针灸名家贺普仁在《针具针法》一书中写道:“半刺......这种刺法是浅入针而急速出针,仅刺皮毛而不伤肌肉,比浮刺要深些,虽属于浅刺法,但不像梅花针那样浅。”因此结合《灵枢》经文及历代注解来看,半刺法是指浅刺快出、不伤肌肉的刺法,这种刺法是浅刺于皮肤,刺得浅、出针快,好象拔去毫毛一样,而肺为呼吸出入之门,主一身之表,六淫外邪犯人,不管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入,均先犯于肺,故对于外邪入侵所引起的肺系疾病可以半刺法的手法施针。随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现在半刺法不但用于肺系疾病,在皮肤病、小儿疾病方面应用广泛,甚至在妇科、神经内科等领域也有所使用。

岐黄针疗法在临床上多用于颈肩腰腿痛等骨科疾病,针刺手法以输刺、合谷刺、关刺为主,但是随着不断的理论探索及临床实践,发现岐黄针在面瘫、带状疱疹等偏向于浅表邪气致病的疾患也有不错的治疗作用。以面瘫为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取岐黄针在攒竹、瞳子髎、地仓等穴处浅刺平刺,配合输刺和合谷刺,对面瘫引起的额纹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等症状改善明显。

02

豹文刺

豹文刺最早见于《灵枢》经,《灵枢·官针》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隋朝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注解到“左右前后,针痏状状若豹文,故曰豹文刺。”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到:“豹文者,言其多也。”现代医家陈群益在《灵枢商注》中注解详细更加贴合经文,其曰“详此乃是刺结络,必去其留血,左右前后尽取之,血著于痏上,则斑斓若豹文,故以命名,杨注差得之,张注则未也。”因此结合《灵枢》经文及历代注解来看,豹文刺是指以穴位为中心,左右前后都刺,以刺中血络,使之出血的方法。因其刺后出血点多,所留痕迹,斑斑似豹纹故称为豹文刺。因此法直中血脉,而心主血脉,故和心相应。临床上多用于疖痈肿、带状疱疹、关节韧带损伤。以带状疱疹为例,可在痛点即阿是穴附近用岐黄针点刺数下,拔罐放血,同时配合岐黄针在相应的背俞穴及夹脊穴附近行输刺和合谷刺,对于带状疱疹引起的疼痛、麻木、瘙痒等症状改善明显。

03

关刺

关刺最早见于《灵枢》经,《灵枢·官针》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其它四种刺法,临床上很少争议,但对于关刺则有不同解释,虽然《刺法灸法学》教材参考《类经》认为:“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纵观古代针灸文献对关刺法的解释,发现《黄帝内经》以后的文献大多为照抄《黄帝内经》原文,解释较少,但也有不同。除去重复,历代文献对关刺法的解释可以分为3类,其一是隋朝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五刺》,它解释关刺为:“刺关身之左右,尽至筋上,以去筋痹,故日关刺,或日开刺也。”其二在张景岳的《类经·三刺浅深五刺五脏》中解释关刺为:“关,关节也。左右,四肢也。尽筋,即关节之处也。”其三在清代周学海的《内经评文·官针第七》中解释关刺为:“谓直刺又左右之其深尽筋上也。”因此结合《灵枢》经文及历代注解及临床实践来看,关刺是一种多向刺法,先直刺然后将针提至皮下朝各个方向斜刺,深度应达到筋的层次,用于治疗筋痹。临床上关刺多用于治疗膝关节痛,现在部分医家扩展了关刺的治疗范围。用于中风后肌张力增高、枕神经痛等疾病。在临床实践中,岐黄针疗法在中风后肌张力障碍等患者上效果明显。以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肌张力障碍为例。

病案分享1

患者谢某,女,60岁,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半月,左上肢屈肌肌张力增高,活动受限,伴有酸痛,肌力4级,改良Ashworth评分2级,余无明显不适。舌淡胖,苔少,脉弦细,既往体健。
中医诊断:痉证 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
治法:疏筋活络 解痉止痛
穴位:左侧尺泽穴、手三里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选取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0.5 mm×0.3mm×45 mm岐黄针,在尺泽穴用飞针手法直刺快速进针至皮下,采用关刺法,并沿肢体长轴上下行合谷刺,针下酸胀感明显时将针退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手三里直刺进针后抵骨,然后然后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再沿肢体长轴上下各旁开15度角,行“合谷刺”。
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肘关节活动明细改善,酸痛改善明显,改良Ashworth评分1级,5天后取尺泽穴操作同上,肘关节活动基本正常,肌力基本正常,肘关节仅少许酸痛,改良Ashworth评分0级,嘱其适当锻炼,一月后随访基本痊愈。

04

合谷刺

合谷刺最早见于《灵枢》经,《灵枢·官针》曰:“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在隋朝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注解到“刺身,左右分肉之间,痏如鸡足之迹,以合分肉间之气,故曰合谷刺也。”

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到:“合谷刺者,言三、四攒合,如鸡足也”。日本著名中医针灸名家丹波元简在《灵枢识》中提到“张戴人治郾城梁贾麻痹,针用鸡足法,向上卧针,三进三引,复向下卧针送入。”现代医家陈群益在《灵枢商注》中解释的比较全面,其曰:“《卫气失常篇》:“重者鸡足取之”,鸡足之义,盖即上文之齐刺也。肉之大会为谿,肉之小会为谷,谷亦穴之意也,三针合刺其穴,故名曰合谷刺。”因此结合《灵枢》经文及历代注解及临床实践来看,合谷刺是指将针深刺入分肉之间,左右各斜刺一针,形如鸡足,用以治疗肌痹,因为脾主肌肉,所以这种刺法与脾相应。临床上合谷刺多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踝关节扭伤等骨关节疾病。在岐黄针疗法中,合谷刺应用广泛,特别是对于肌肉关节的疼痛,临床效果明显,下面以肩关节扭伤为例。

病案分享2

患者刘某,女,55岁,左侧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3天前开车时不慎扭伤肩关节,疼痛逐渐加重伴有活动受限,在广州正骨医院就诊考虑软组织损伤,外敷及理疗效果不佳,现经朋友介绍到门诊治疗。纳寐可,二便调。查体:肩峰前下方压痛明显,外展30度就开始明显疼痛,前举45度时稍疼痛。舌淡胖,苔少,脉弦细,既往体健。

中医诊断:筋伤 气滞血瘀证

西医诊断:肩关节扭伤

治法:疏筋活络 通痹止痛

穴位:左侧肩髃穴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选取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取0.5 mm×0.3mm×45 mm岐黄针,在肩髃穴用飞针手法直刺快速进针至皮下,先用“输刺”,深内之至骨,患者觉酸胀感明显,然后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再沿纵轴上下各旁开15度角,行“合谷刺”,针下酸胀感明显时将针退出,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治疗效果:患者起身后即觉肩部轻松,疼痛缓解明显,嘱其慢慢活动肩关节外展至70度时稍有疼痛,继续外展基本没有不适。因患者明日将要飞回加拿大,嘱其适当休息,局部热敷。一周后随访,治疗3天后基本痊愈。

05

输刺

《灵枢·官针》曰:“输刺者,直人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明代医家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中写到:“按此输刺,乃上文十二节刺之第八刺法也”。而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认为是十二节刺法中的第七刺法。现代医家陈群益在《灵枢商注》中论述到:“上文之第八刺法即是短刺,亦治骨痹,马莳故云尔。然,短刺内针,乃稍摇而深之,此言直入直出,可疑,张景岳以为第七刺法,亦似未恰,盖第七刺法乃用铍针,治气盛而热之痈肿,今取骨痹,乃致针于骨所,以上下揩摩之,岂铍锋之所宜耶?”因此结合《灵枢》经文及历代注解及临床实践来看,输刺是指直进针,直出针,深刺至骨,以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因肾主骨,故与肾相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骨痹和病变较深的病证。临床上输刺多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在岐黄针疗法中,输刺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特别是颈肩腰腿痛等骨科疾患,下面以膝关节痛为例:

病案分享3

患者卢某某,女,75岁,左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3年余,曾在广州某三甲医院骨科检查诊断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建议行膝关节置换术,后因患者年纪较大且骨质疏松明显予保守治疗,经口服西药止痛药、外服止痛膏、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针灸中频治疗,效果不明显,到我处治疗。

查体:左侧膝关节稍肿大变形,无红肿发热,膝关节活动受限,下蹲及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膝关节外内外侧、腘窝压痛(+),浮髌试验、抽屉试验(-)。舌淡红,苔少,脉沉细。

中医诊断:痹症 肝肾亏虚证

西医诊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法:疏筋活络 通痹止痛

穴位:膝阳关 委中 曲泉

选穴依据、操作方法:经仔细触诊,患者为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三条经筋病变,因此取三个主穴,患者俯卧于病床上,充分暴露膝关节,取患侧膝阳关穴,穴位常规消毒,左手作为押手按于膝阳关穴稍下方,经筋缝隙之间,右手持针,用0.5 mm×0.3mm×45 mm规格的岐黄针垂直皮肤快速飞针入穴,然后做输刺1-1.5寸以直达股骨外侧,患者稍有酸胀感,即边轻轻摆动针柄边将针退至皮下,然后沿股骨纵轴上下各开30度角行合谷刺1-1.5寸,最后迅速出针并按压针孔1-2 min,以减轻局部针感。取患侧委中穴,操作方法基本同膝阳关穴,但合谷刺时针尖沿横轴向股骨内外侧髁方向针刺。取患侧曲泉穴,操作方法同膝阳关穴。

治疗效果:此患者第1次治疗后症状缓解明显,3次治疗后疼痛消失,仅有少许酸软无力感,嘱其在家休养,一月后随访,偶有少许牵扯感,临床基本治愈。

06

结语

五刺法实际上是针灸局部取穴的大法,它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局部取穴治疗疾病时,应当注意针具的选用、针刺的层次深度,这种治疗方法的原则就是针至病所,并且是中的即可,过犹不及。正如针灸大师周楣声所云:“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目前五刺法临床应用研究中,设计严谨、操作严格、客观分析的报道较少。作用机理的研究性文献更是罕见。

岐黄针治疗疾病时,特点是取穴少,每次治疗仅取2-3个穴;不留针,得气即止,单个穴位的操作时间约10余秒钟;高效,可以基本达到针去痛减或消。

岐黄针疗法虽然是针刺疗法中的新秀,但确实是对针刺疗法的创新,同时也是传承,是对针灸疗法的返璞归真。今后我们在临床上应该在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岐黄针的作用机理,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可能有重复性和继承性,才能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岐黄针疗法。

参考文献

[1] 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3-138.

[2]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446-449.

[3] 明.张景岳.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186-189.

[4] 清.张志聪.灵枢经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107-118.

[5] 陈群益.灵枢商注[M].广州:广州市卫生局编印,1985,98-108.

[6] 胡婷,王红伟,陈振虎.陈振虎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1):99-101.

— THE  END —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主治医师 张昆,已获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中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为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QH岐黄网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0)

相关推荐

  • 经筋刺法——陈枫针灸医美十讲(之二)

    提到针灸医美,你需要掌握另一些知识 -- 经筋.皮部.经络和穴位知识是比较普及的,大家对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的知识了解要少一些.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以参阅教材,不再赘述.但有些知识应 ...

  • 国外来诊!陈振虎岐黄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分享

    ▼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应节段的颈神经根,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以神经根刺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的颈痛,向肩.臂及手指放射,可伴有相应的上肢及手指 ...

  • 燔针劫刺与焠针药熨

    火针疗法可从燔针劫刺或焠针药熨谈起. 燔针为针刺术语.燔者,烧.炙.烤也.故燔针指烧针.烧针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进针后留针,留针的过程在针柄上或针体部置艾绒火烧.烤以温针.所谓"燔针者,内针 ...

  • 刘德会丨详解三伏贴、三伏针、三伏灸的养生作用(收藏贴)

    我们都知道三伏天一个是要养阳,一个还要注意消暑湿.化湿.<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温热篇>里有伏暑的记载,张凤奎<伤暑全书>里边也也谈到了暑温.暑湿的治疗. 三伏贴 我们之前谈到了晒 ...

  • 贺君:浅淡岐黄针疗法治疗腰椎不稳症(腰痛反复发作)

    # 疗法介绍 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quo ...

  • 岐黄针疗法治疗病例分享

    岐黄针发明人陈振虎谈经与穴的关系 原创 陈振虎 QH岐黄网 2020-11-20 经常有人发信息问,患者有什么病,该取哪些穴位治疗?也有很多医案文集,分享和记录了很多医家治疗诊治疾病的腧穴处方,其中有 ...

  • 朱海玲:岐黄针疗法治疗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是指提上睑肌及Müller平滑肌功能不全导致上睑不能提起而呈下垂状态的眼病.轻者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则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妨碍视功能.本病可单眼发病,亦可为双眼,可突然发生,亦可缓慢起 ...

  • 岐黄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病例分享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中医称为肘劳,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是肱骨外上髁处附着的前臂伸腕肌总腱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病因多为长期前臂旋转等用力不当而引起肱骨 ...

  • 岐黄针疗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分享

    前言: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指内耳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而导致的听力减退或丧失,常见于老年患者. 01 病因病机. ...

  • 从标本根结理论出发,探讨岐黄针疗法的起效机理

    教科书<经络腧穴学>花了大量篇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经络的起止.循行.穴位的定位以及穴位的主治作用,这其中,最为我们反复念叨的当属经络的特殊循行规律--首尾相接.如环无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 ...

  • 五运六气是岐黄最高境界

    ​五运六气是岐黄最高境界 在<黄帝内经>中,约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讲五运六气,足见五运六气的重要性.也难怪古人有"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的感慨的.所以,说五运六气是 ...

  • 岐黄基本常识大全,(附50个金方)

    基本知识 中医认为: 一.麻:表明气能过来,而血过不来. 二.木:麻得厉害了,就是木,是血和气都过不来了. 三.酸:表明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 四.胀:表明气很足,此类人是爱生气的体质,若体内的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