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君:浅淡岐黄针疗法治疗腰椎不稳症(腰痛反复发作)

# 疗法介绍

岐黄针疗法是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陈振虎教授,在20多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灵枢·官针》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

岐黄针是利用現代材料和工艺水平,整合多种针具的优点形成的,运用《内经》“五剌法”里面的“输刺”和“合谷刺”做为临床操作技法,取穴极其精简,每次治疗仅取2-3穴,无须留针,得气即止,真正体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治疗效果,操作简便、安全、高效、易推广等特点。

在临床时可见到一类腰痛患者,腰痛,腰痛特点并无特异性,表现为腰部及骶部双侧性疼痛,疼痛有时较剧烈,经制动后可缓解,针灸或休息后好转,但反复发作。有些患者推拿或体育锻炼后反而加重。临床医生由于体查未查到阳性体征,忽略X线摄片检查,或者仅查腰部正侧位片,并无阳性发现,往往诊断为腰肌劳损,但患者再次或者反复的腰痛发作,会让临床医生陷入治疗的瓶颈。

概 述

腰椎X线片

如患者腰痛反复发作,且部位较局限,疼痛表现为动力性痛时,应注意排查腰椎不稳可能。

腰椎不稳症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且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但有时难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相鉴别。 其疼痛特点为动力性痛,平卧后可缓解或消失。疼痛通常表现为双侧性、急性发作、疼痛剧烈,经制动可缓解,患者容易在体位变动或者劳作后复发,在腰椎屈伸是可出现交锁现象。

腰椎不稳症的临床阳性体征较少。站立时可出现骶棘肌紧张而成条索状,俯卧时减轻或消失;腰椎屈伸时突然受限;体位改变时可诱发腰痛。腰椎的动力位X线片对腰椎不稳症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相邻椎体间的相对移位异常增加,是腰椎不稳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腰椎不稳的实质所在。临床上对于怀疑有腰椎不稳症的患者,医生总希望藉X线检查来发现腰椎不稳的可靠证据。但一般腰椎X线平片是在患者不做伸屈活动时的直立位拍摄的。由于骶棘肌的紧张及运动节段的静止,退变节段椎体间后缘相互位置的变化很难表现出来,此时需采用腰椎完全屈曲和伸展时的动力学观察。动力性X线摄影有助于腰椎不稳的诊断。

腰椎不稳的原因

当髓核与纤维环含水量下降后,其体积迅速缩小,椎体间隙变窄,与周围组织之间的位置发生改变,尤其是椎间盘变薄,前后纵韧带可发生松弛,与之相关的随意肌也发生退变。当躯干前屈或后伸时,由于无力制约椎体的正常弧形运动而松动,使椎体过度前移或后移而呈现影像学的阶梯状改变。这种活动和改变会触发疼痛感受器,从而引起患者腰酸腰痛。该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女性肥胖者也常见,好发部位以腰4棘突最多,其次是腰5棘突和骶1。

岐黄针疗法诊疗思路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笔者发现岐黄针疗法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非常独到的优势,体现在:

(1)取穴少,用穴精简;

(2)治疗时间短,患者接受程度高;

(3)治疗效果好,往往一次显效,两到三次临床症状消失。究其原因,腰椎不稳主要是前后纵韧带松弛,随意肌失代偿后出现的问题,符合肌痹的范畴。歧黄针疗法采用合谷刺法,《灵枢·官针》曰“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采用合谷刺法治疗该病,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病例分享

莫某,28岁,东莞人,半年前搬重物后自觉腰部疼痛,弯腰受限,外用跌打药膏及休息后疼痛缓解,但仍自觉腰部肌肉不适感,曾于东莞当地医院行理疗及针灸治疗十余次,治疗后自觉缓解,但仍反复发作,不能久坐,久站,开车后腰部僵硬感加重。遂前来门诊求治。查体见患者第四腰椎棘突下有压痛点,双侧直腿抬高试验(-)。予行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示:腰骶角增大,L5椎弓峡部裂并I度滑脱。舌暗,苔薄白,脉弦。寐差,二便正常。

西医诊断:腰椎不稳

中医诊断:痹症 气滞血瘀证

治则:舒筋通络止痛

取穴:

  • 第一次:腰阳关穴

  • 第二次:双侧气海俞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左手押手循经探穴,定穴位所在部位(寻找经筋缝隙之间为佳),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5mm*55mm岐黄针,右手持针垂直皮肤飞针快速进入皮下,针刺深度约0.8-1.2寸直达骨面,患者可出现酸胀感,然后轻轻摆动针柄并将针退至皮下,沿纵轴方向呈30度角行合谷刺。最后迅速出针使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即可,以避免出血。随后施以岐黄罐,嘱其带罐活动10分钟。

治疗效果:

  • 第一次治疗后当时患者感觉疼痛明显缓解约8成。

  • 第二次治疗后疼痛已完全消失。

治疗后调护:

腰椎不稳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笔者认为,保守治疗是治疗腰椎不稳的重要手段。首先,患者应注重腰背肌练功,运动应持之以恒;其次,患者应通过佩戴腰围制动,限制腰部异常活动;第三,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肥,而太瘦的患者则应恢复标准体重,否则无法维持脊柱平衡,稳定腰椎。

思考:

临床上此类患者并不少见,但由于疼痛症状无特异性及缺乏阳性体征,常规腰椎X光片往往并无异常发现,临床医生归纳于腰肌劳损,患者症状反复发作后才引起重视。陈振虎教授在传授岐黄针疗法时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此类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配戴腰围,并注重腰背肌锻炼为首要之务。二、岐黄针疗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取穴少,治疗次数少,同时,患者在治疗时维持体位时间短,采用岐黄针配合合谷刺法,对随意肌及前后韧带的调整具有深入、轻快的特点,故能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

  • 颊针疗法丨有一种信任叫“守候”

    颊针班开课了 18年4月道生07期颊针精品一级班(成都) 18年4月道生08期颊针精品二级班(成都) 了解详情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信任-守候   有些人不会忘,由于不舍得:有些人必须忘,因为不值得:有 ...

  • 岐黄针疗法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病例分享

    前言:感音神经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指内耳毛细胞.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听神经或听觉中枢的器质性病变阻碍声音的感受与分析或影响声音信息的传递而导致的听力减退或丧失,常见于老年患者. 01 病因病机. ...

  • 王澍欣:岐黄针治疗耳鸣病案分享

    作者简介 PROFILE 王澍欣 医学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中医师,针灸推拿康复二区区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从事中医针灸临 ...

  • 颊针疗法|腰椎椎管狭窄的颊针治疗

    颊针疗法案例 患者:男性71岁 主诉:反复左侧腰痛3月 现症:患者就诊时左侧腰痛明显,左侧手指食指,中指指尖有麻痹感. 查体:左侧枕下肌群压痛+,左侧第6颈椎横突压痛+,左侧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无其他 ...

  • 岐黄针疗法治疗病例分享

    岐黄针发明人陈振虎谈经与穴的关系 原创 陈振虎 QH岐黄网 2020-11-20 经常有人发信息问,患者有什么病,该取哪些穴位治疗?也有很多医案文集,分享和记录了很多医家治疗诊治疾病的腧穴处方,其中有 ...

  • 国外来诊!陈振虎岐黄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分享

    ▼ 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应节段的颈神经根,而出现的一系列的以神经根刺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剧烈的颈痛,向肩.臂及手指放射,可伴有相应的上肢及手指 ...

  • 朱海玲:岐黄针疗法治疗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是指提上睑肌及Müller平滑肌功能不全导致上睑不能提起而呈下垂状态的眼病.轻者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则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妨碍视功能.本病可单眼发病,亦可为双眼,可突然发生,亦可缓慢起 ...

  • 岐黄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病例分享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称网球肘,中医称为肘劳,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是肱骨外上髁处附着的前臂伸腕肌总腱的慢性损伤性肌筋膜炎.病因多为长期前臂旋转等用力不当而引起肱骨 ...

  • 内经五刺法在岐黄针疗法中的应用(附病案分析)

    前言:<灵枢·官针>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 ...

  • 从标本根结理论出发,探讨岐黄针疗法的起效机理

    教科书<经络腧穴学>花了大量篇幅深入浅出的讲解了经络的起止.循行.穴位的定位以及穴位的主治作用,这其中,最为我们反复念叨的当属经络的特殊循行规律--首尾相接.如环无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 ...

  • 培元组合针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症——赵建新

    培元组合针疗法治疗子宫腺肌症——赵建新

  • 杨娟:岐黄针运用体会—— 进针之“顺”与“不顺”

    在使用岐黄针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后,发现对岐黄针的运用会更佳得心应手.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个问题是进针"顺"与"不顺"的问题. 岐黄针的直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