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义-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道德真源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的.玄德深矣,远矣,与物 ...
-
《道德经》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一部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5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乃至于大 ...
-
《道德经》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第四章国篇) 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原第80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跂,音器.) 前云希言自然,非若世之蚩蚩蠢蠢.顽空 ...
-
道德经讲义-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 ...
-
道德经讲义-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九章 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 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天下人物之众,贤愚贵贱不等,总不外理气贯通而已.其所以 ...
-
道德经讲义-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澄,静之徐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道德真源
修身之道,遏欲为先.遏欲之要,治于未然则易,治于将然则难:治于将然犹易,治于已然则难.故太上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言人当闲居独处之时,心不役于事,事不扰于心,寂然不动,安止 ...
-
道德经讲义-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鸷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 ...
-
道德经讲义-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道德真源
此章总结通部,示人<道德>一经皆真实无妄之言,不得以文词不美将此经置之高阁而不论不议也.须知道本无名,强名曰道,道本无言,有言皆障,然为教化众生,不得不权立虚名以为后学津梁.既有言矣,则言 ...
-
道德经讲义-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