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周末特刊】胡遵远:【刘伯承--- 辗转驰骋大别山 故事美谈留人间】
相关推荐
-
司令部宿营偶遇18旅,以为隶属麾下6纵,半夜方知是敌头号王牌
编辑搜图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南下大别山 1947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已经在大别山区转战3个多月,一度控制东起华阳镇.西至武穴的300里长江北岸,与江防重镇."江西北 ...
-
王近山为何没参加千里跃进大别山?一场车祸,耽误了大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在河南光山县境内的王大湾,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这次会议又被称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古田会议". 我曾专门去会议遗址 ...
-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2万人进最后剩下6万人,原因为何?
前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战争的炮火总会弥漫在中华沃土之上,曾经的战争时木石,是为了争夺领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后来的战争就是刀光剑影,是为了君王的利益,是为了 ...
-
刘邓大军过淮河,老天来帮忙,国民党军追兵惊呼:天意啊!天意
原创2021-07-17 08:00·军史瞭望 蒋介石第一个目标是把刘邓大军阻击在汝河以北,用火车急运整编第八十五师吴绍周指挥所部和整编第十五师的1个旅,沿平汉线南下,赶到汝河南岸,收缴或砸烂汝河上的 ...
-
内战初起,刘邓大军拿该军祭旗;想不到挺进大别山第一仗也是灭它
国民党军第40军即使在冯玉祥西北军序列中也是不受重视的杂牌部队,却是从1933年长城抗战开始就与日寇多次交锋的抗战劲旅:1938年台儿庄会战期间,该军奉命死守临沂,打到最后连炊事班都上了前线,仍然死战 ...
-
黎明前的决战:序篇,义无反顾的前进
黎明前的决战系列,并不是只写三大决战. 序篇是从1947年8月写起.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以大无畏的勇敢牺牲,换来了整个解放战争战局的转折. 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千里跃进大别山&q ...
-
1947年,刘邓大军身陷绝境,地下党员廖运周悄悄让出一条生路
1947年8月7日,邓公和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开始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千里越近大别山,这一招直插敌人的心脏,可谓军事史上的经典.战士们连续打了几场胜仗,士气无比高涨,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一场大危机 ...
-
迷惑敌人,刺向蒋军心脏的利剑出鞘!
三出陇海路 1947年8月6日,刘伯承.邓小平下达了挺进大别山的预备命令.命令规定了3路开进的路线和目标.为着更利于主力隐蔽地突然实施跃进,又令第十一纵队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鲁西南地区积极开展攻势活动 ...
-
此仗刘伯承犹豫不敢打,一纵司令员杨勇,他坚持要打,结果以800人的代价歼敌1.2万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中的一次伟大创举,所有人都知道此行万分凶险,一定会遭遇巨大损失,但是为了全局的战略,晋冀鲁豫野战军还是义无反顾地千里跃进. 幸运的是,在挺进大别山后的第一仗,我军就取得了胜 ...
-
刘伯承大别山历险记
解放战争初期,南线局势的核心还是大别山.刘邓挺进大别山后,一向与蒋介石不和的桂系白崇禧,此次却一改常态,对于执行围剿刘邓部队的命令执行的非常坚决.因为华中地区是桂系经营多年的老巢,如果丢了华中,对于桂 ...
-
晋冀鲁豫大军挺进大别山仅数月,为何就被迫分兵,看看对手的手段
编辑搜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形势图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从豫北地区兼程南下,连续突破黄河.淮河等多道河流防线,于8月27日抵达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完成 ...
-
刘邓初到大别山,条件异常艰苦,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严肃扫视会场
战争,既是军力.军心的对抗,也是与战争相关联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对抗.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在与敌人对抗时,尤其在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背景条件下,更加注重充分发挥诸如战争性质.作战指导.作战环境.作战资源等 ...
-
赵福存回忆挺进大别山时筹粮和自制棉衣过冬的故事
一九四七年五六月份,随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我军主力部队插到国民党控制区外围作战期间,丢掉后方,孤军深入,处在无后方作战情况下的我军,粮食发生了极大的困难.十月中旬,上级要我带领一个班,协助两位粮 ...
-
第九纵队解放郑州,司令员反而受到了通报批评,这是为什么?
1948年秋,刘邓大军第九纵队成功解放郑州,这当然是一件大喜事了.没有想到的是,立了大功一件的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非但没有受到奖赏,反而被邓政委通报批评,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九纵队"捡漏& ...
-
兵贵神速!刘邓大军多次成功运用,最大一次追击战让敌军无路可逃
一.集中兵力,优势歼敌 乘隙捣虚,是为了创造更有利于歼敌的战机,而当这一战机出现之后,就应该及时把握战机,集中兵力速战速决.邓小平和刘伯承也是这样要求担任主攻的第六纵队的. 7月15日晚二十时二十分, ...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王大湾开会,刘伯承说手不要发抖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王大湾开会,刘伯承说手不要发抖
-
刘伯承都不敢打得仗,他却坚持要打,结果:800人的代价灭敌10000
高山铺战役取得胜利至今已有七十余年,这场战役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中,成为了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可以说高山铺战役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以来,是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 不仅历代的军事家都会细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