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汤美学:茶之绵

似乎老人们喜欢用“绵”这个字儿来形容一些好喝的茶,我的母亲如此,那位八十三岁的老太太亦如此。
当老人们在说“这口茶好绵”的时候,究竟在说什么?让我来试着分析一下。
绵,《说文》:言联微也;《段注》:“联者,连也。微者,眇也。其相连者甚微眇。”
从释义来看,“绵”表示一种细腻而连续的质感。两个关键词:细腻、连续。这就意味着这种细腻的质感体验是在一个时间维度上的,而不只是瞬间之感。一旦需要在时间维度上得以呈现,也就意味着其表现可能不唯一,或者说肯定不唯一,否则就不必在时间维度上去呈现。亦即“绵”的汤感表现并不唯一,而是有多种的“绵”的汤感表现
另者,古文“绵”通“棉”,棉花的“棉”。这就需要回溯老人们的生活经历:她们大部分人与棉花、棉花的种植采收,与棉布、粗布、细棉布等都建立了极深厚的情感。再把视线拉长,棉、麻是农耕民族最早驯化并以为遮体御寒之用的植物类纺织原料,而棉的贴身舒适性要远远优于麻,也就自然产生了棉与人类的亲密感。
温暖、舒适、亲切,也就成为了“棉”的进一层含义。
同时,“绵”作为汤感评价,是绝对积极正向的,不带有一丝负面信息。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受到“绵”的体验时,应该正沉浸于一种愉悦、满足的极致体验,类似于呱呱坠地之后在小棉被襁褓中的感觉。一种类似回归母体、回归母亲怀抱的原始意象体验。
一种细腻而连续的温暖、舒适又亲切的原始美好体验……
所以当人家用“绵”来评价你的茶汤时,那绝对是一种莫大的肯定!!

泡茶找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往    日    精    选

空山物语:老人与茶

新年特辑:过年,为父母泡个茶

(0)

相关推荐

  • 泡茶出汤最佳时间---白茶、黑茶篇

    出汤指的是从开水注入茶叶到茶水分离的过程.想要泡出一壶好茶,出汤的时间很关键,直接影响一杯茶的口感. 各种茶类因为工艺的不同,所以出汤的时间也会有区别.如果不知道多久可以出汤,就会造成泡出来的口感时好 ...

  • 细数清朝先进技术,世界霸主也前来学习,可惜统统被人偷走

    早在唐宋时期中国就已能制作出光洁如玉般的精美瓷器,及至清代随着中国与外界交流的加深,西方人见到来自中国的精美瓷器后大为惊叹,买回去后更是小心翼翼地用白银将瓷器包好生怕碰坏,后期瓷器身价飞涨,在西方,贵 ...

  • 360傅新蕾:大学生兼职的“体验论”批判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体验论:批判 摘  要:大学生面临铺天盖地的兼职招募广告诱惑,"做过兼职才有完整体验"日渐成为主流观点.但"骗局型"兼职无需体验而应警惕和 ...

  • 开汤美学:线性の茶

    如果你已能意识到茶的开汤品饮是一个完整的"线性过程",那我有必要提醒你,今天的内容将对你很重要. 虽然复杂起来,整个线性过程可以被我们延展到茶的种植生长管理,加工仓储等阶段,但我们 ...

  • 开汤美学:茶之美,蕴含于…

    有些东西既然讲就要讲透,就比如这"茶的审美核心究竟蕴含在哪里?" 你会说这条索多美啊!饼型多周正!还能压制成各种造型!那汤色多好看!跟红酒一般-- 但它条索再美也抵不过幽谷之兰.黄 ...

  • 开汤美学:茶何以让人放松?

    曾经从茶中相关组分对神经系统作用的角度分析过饮茶使人放松的可能原因,即茶碱.咖啡因作用于神经,使神经舒缓导致了放松. 今天我将试着说明另一种茶得以使人放松的可能,那就是从感知过程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

  • 开汤美学:茶为心印

    宋人米芾有言--画为心印,意为绘画实乃心中物付诸于笔端也."心印"的英文是 Images of the mind,意思是"大脑里的形象".米芾这句话指明了中国文 ...

  • 开汤美学:茶何以被纳入中国文化的顶层构架?

    一种文明之所以成就为一种文明而非其他,是因其核心--文化,具有着某种独特性.而这种文化的顶层构架则具有着核心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开启那扇文明之门的钥匙-- "文化的顶层构架"大都凝练 ...

  • 开汤美学:茶宴

    宴者,交际之用,等级最高.无论是政宴.商宴,还是家宴.每每设宴,必为彰显品位格调,以表主人之用心.反之,"餐"则要比"宴"低,"饭"则更低. ...

  • 开汤美学:从味觉到直觉

    味    觉 口器作为低等动物阶段便已拥有的器官,主要工作是摄取能量物质(即食物).用来判别摄入物质是否具有摄取价值的味觉系统也便随之产生并开始发挥作用. 很多低等生物,可以没有听觉,可以没有视觉,但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文化自信

    时下创业圈儿里流行用"点-体"逻辑来分析你的职业是处于哪个产业链中的一环?权重比例?以及所在行业归属于哪个业态领域经济体?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 -,进而评价你的职业前景. 就比如 ...

  • 开汤美学:自信三讲 —— 品味自信

    唠叨之前,先问个问题:一个日日朝不保夕.三餐无着之人与一个世代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之人相比,谁对生活必需品的渴望最强烈?谁又更懂得这些日常之物的个中高下? 好了,我边讲着,您边想着 - - 话    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