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宁心安神类 神门—太溪

【单穴功用】

神门,又名兑冲、兑骨、中都、锐中。在腕部,腕掌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为手少阴心经腧穴,是心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本经输土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主神,本穴既是心气出入之门户,又主治神志病,故名神门。本穴具有安神定志、清心凉营、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证、狂证、痫证、妇人脏躁、小儿抽风、目黄、胁痛、掌中热。

太溪,又名吕细。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土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太溪,太者大也,溪者川也。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太溪,并由此处转注入海,故名太溪。本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之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根酸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痿、胸闷心痛、手足厥冷、小便频数、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伍用功能】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腧穴、原穴,有舒调心气、清心凉营、安神定志、通络止痛之功;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之效。

神门以清心火为主;太溪以滋肾为要。二穴伍用,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宁心安神之力益彰。

【主治】

失眠(神经衰弱)诸症。

【操作法】

神门:仰掌,于豌豆骨后缘桡侧,当掌后第1横纹上取穴。直刺0.3~0.5寸。

太溪: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直刺0.5~0.8寸。

【经验】

神门—太溪伍用,是为治疗不寐而设。不寐的病因、病机多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气血;久病耗损,肾阴亏虚;情致不遂,郁而化火,上扰心神种种,以致气血亏虚、阴阳失交、阳盛阴衰。盖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遂有心肾不交,热扰神明,神不得安,夜不成寐。

失眠案例四

黄某,女,60岁,工人。1992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失眠5年,加重1年。

病史:5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入睡困难,寐而不实,易于惊醒,每夜睡眠不足4小时,常服地西泮(安定)为治,用量逐渐加大,甚至服其4片才能入睡3~4小时,伴有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纳差口干,大便秘结。

检查:面色恍白,倦怠少言,舌淡黯、苔薄白根部苔腻,脉细弱。

诊断:不寐(心肾不交型)。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处方:神门、太溪、足三里(双)。

操作:神门直刺0.5寸,针刺用泻法;太溪直刺0.8寸,针刺用补法,有触电样针感为佳,足三里直刺1.5寸,行先泻后补手法。

每日施治1次,治疗5次,病有转机,每夜可睡5小时,又针5次,睡眠可达6小时,并停服安眠药。嗣后,改为隔日针治1次,以善其后。

按语:

神门、太溪伍用,是属五脏原穴配伍使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内脏病理生理改变所致的病症。《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在此取神门宁心安神,配太溪滋阴降火,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而治失眠。复用足三里,以调理胃肠,生血养心,以助睡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