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3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B 现代汉语
有思想文化的人,做事前思考遵循大道而行,做事中以事物发展方向为方向,做事后思考贴合大道而行。所有事务大小多少,遵循大道而为。艰难的事情,放在每天去做,计划大的事情,放在身边解决;因为再困难的事情,都会从简单开始,再大的事情,都会从身边做起,所以圣人每天日修日为,不炫耀,最后成为圣人。那些轻易给出的诺言,一定不被人认同,开始时容易,以后会困难;所以圣人磨难自己,日夜修行,最终没有困难的事情了。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因成修故,无所改作。预设备,除烦省事。深思远虑,味道意也。陈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之道也。修道行善,绝祸於未萌也。
2王弼注:以无为为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小怨则不足以报,大怨则天下之所欲诛,顺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3杜光庭注:无为无事,味道守常,自无怨嫌,宁劳德报,不为难大轻寡之过,故合道以无尤。此欲使人君贵道而体无为,率身而弘清静也。
4王元泽注:以直报怨者事也。以德报怨者德也。事则吉凶与民同患,故种种诸法一不可废。若夫德则不见有物,安得怨乎。如上三事,体道者也。方其体道,故当如此。尔举怨而以德,则知无所不甩德。
5吕吉甫注:有道者,其为常出於不为,故为无为。为无为,故事无事。事无事,故味无味。何则?方吾之为也,求其为者不可得,则为出於不为矣。有为则有事,为而无为则事亦无事也。非徒无事也,虽味之而无味矣。味之者,反覆寻绎之之谓也。道之为物,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虽反覆寻绎之,复归於无物而已矣。唯其如此,故可以大,可以小,可以多,可以少。多少举在於我,而所谓怨者固无常心,则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而皆报之以德矣。人之所难忘者怨也,而以德报之,则它不足累其心矣。
6苏辙注:圣人为无为,故无所不为;事无事,故无所不事;味无味,故无所不味。其於大小多少,一以道遇之而已。盖人情之所不忘者,怨也。然及其爱恶之情忘,则虽报怨,犹报德也。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7时雍注:圣人体天道以行不言之教,故为无为;体常道以处无为之事,故事无事;体地道而乐恬淡之能,故味无味。自其所应者言之,若有为有事有味也。自其所守者言之,则其为者无为,其事者无事,其味者无味而已。世之人不通乎此,故勇动多怨,缘小而至大,缘少而至多,唯有心於事为嗜欲之间也。
8邵若愚注:圣人为而无为者,是处事於无事也,此恬惔之德,其味无味。应大与小,言其形多与少,言其数尘境妄缘,能为怨对者,以无心为事,故云报怨以德。夫人欲图难者,又先於其易。欲为大者,必先於其细。小也天下之难事必作为也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为也於细,是故圣人而无所作,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9王夫之注:愤兴长养者,人之所见“大”也。恩怨酬酢者,人之所见“难”也。秋脱之叶,春之所荣;重云之屯,雨之所消;非果为“大”而为“难”,审矣。道其犹水乎!微出于险,昌流非盈。盈,循末而见其盈,不知其始之有以持之也。
10林虞斋注:无为而后无不为,故曰为无为。无所事于事,而后能集其事,故曰事无事。无所着于味,而后能知味,故曰味无味。能大者必能小,能多者必能少,能报怨者必以德,能图难者必先易,能为大者必先于其细。自味无味以下,皆譬喻也。难事必作于易,大事必作于细,只是上意申言之也。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七,阐明处理事务,做事的原则和方法。处理事务的原则和方法,不外乎前,中,后,三个过程,即是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之学,在于培养道家文化传承,非后世歪解于遁世,养生;故老子之学,为道,人类社会为德,行道于德,则德化于人,道家文化之初衷,此为正见也。从常人到圣人,非先天造就,实为后天磨炼,道之本也。处理事务原则和方法,为体悟大道之过程,不修不为,难以体悟大道,如此则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朝夕晦明之间,户牖草花之见,体悟道生,感悟道存,合于天地,一也。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天下之事,循大道而不颇-----为无为,行事物发展规律----事无事,悟事物贴合大道----味无味,于此,经历渐多则体悟越多,不悟,虽经历多徒增见识,不悟大道,非循道也。
3事务大小多少,由人之修为而定,有修为事务必少,循自然大道而从以对;无修为事务必多,为私利抱怨为常理。
4难与易,大与小,社会之常理,做事之准则;欲为难事,而放于日常,欲为大事,而做于每天,则难事不难,大事不大。明于此理,非天生异禀,为思想文化认知所致,欲做事先读其书,欲成事先成其知,无书无知,则事不可为,所以圣人每日不离辎重,日修日为,终成其大。
5世人多患略读书而自得,为初知礼而不解义,才有轻易之言,知礼知义,言重而必行,所以成仁,仁者多施于义,而世人不知,多讥笑语,所以行义必多难,世俗之短见;义之不得,善字难求,德必不存。德不存心,心必生邪,则悟道难矣。
6圣人难,非世俗认知之苦难,为日修之为,或不离辎重,博览群书,或体悟于德,日修日为,顿悟于一时,实则日夜之熟思,体悟大道,遵循大道而为,随化而行,用其光,复归其明,终无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