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刘晓男:观课议课
观课议课
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刘晓男
2010年第9期的《人民教育》回顾该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其中提到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对话者:陈大伟 余慧娟)。从那以后,“观课议课”一词,便在全国迅速走红,并被学校广泛接纳。《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年第9期也发表了成都大学师范学院陈大伟老师《关于观课议课的对话》一文,给了我深刻的启示。
陈老师在文中提到,观课议课是讨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的,可以找有问题的故事讨论,也可以找一些在课堂中很美的故事来讨论。课堂上有些故事是合理的、美丽的,创造这些故事的教师可以获得成就感;有的故事是有缺憾的,可能教师也会感到难受。但观课议课并不是为了批评这些故事以及创造这些故事的教师和学生,而是讨论然后让这些故事变得更合理、更美丽。确实如此,在平日的教研里,作为听课者,我们都习惯对执教者及其课堂“挑刺”;而作为执教者,尤其是新老师,更是常常因他人的批评而失去信心。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一节课?该如何去观课议课呢?我想,我们可以这么做。
正确认识。观课议课与传统的听课评课不一样,在日常的评课活动中,我们更多地是去说课的好与不好,指出课堂或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而“观课”则强调的是用多种感官,包括观察工具去收集课堂信息,尤其是用心感悟课堂。如文中所介绍的,参与观课的教师可以在课堂精细地观察身边的学生,提前走进教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分辨教师的教学问题、学生学习中的现象是否有讨论的价值。议课也不同于磨课,磨课可说是“多中求一”,而议课的任务并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建议,而是在教师的讨论中,揭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
摆正心态。作为一个执教者,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看待课堂的观课议课。陈老师在文中提到,若用“照镜子”来作比喻,不是因照见自己“丑”而高兴,而是因为照见自己的“丑”以后可以改进,让自己变得更美好一些。并且,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有批评之声,我们应该学会坦然接纳这些批评,接纳议课者的真诚关心。若是作为一个观课者,我们也应摆正心态,明白我们不是纯粹的旁观者、研究者,而是教学的促进者。我们应当明确自己观课的目的,带着一颗会观察的眼睛进入教室,关注客观的问题并深入思考,与执教老师建立一种“同在共行”的伙伴关系。
明确做法。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往往是轻松地走进他人的课堂,课结束后,大家开始对执教者上的一节课进行评判,或好或不好。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阐述自己的想法,教研活动就已经结束了。我们都深知,这样的教研效率是低下的。那如何提高效率,让我们的教研充满生命力呢?我想,观课议课必定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那我们该怎么做呢?作为上课老师,我们在课前可以先向观课老师说明本课的教学背景,让大家了解整个课堂你会做什么。第二,介绍自己的创新点,让观课的老师关注一下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可如何改进。第三,介绍观察的对象。让观课老师看看学生在上课时的状态。作为观课者,我们应当仔细观察课堂,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教师的教,大胆发挥想象力,想想如果自己来上,会怎么设计,怎么改进。并在课后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甚至是实践一番。若作为观课者的我们真正地深入参与到课堂之中,必定会产生自己也想试试的冲动,这便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便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有效之举。
当我们真正地学会观课议课,我们也就找到学习的一条捷径。教学教研是我们教师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让我们的教师工作有意义、有生命。它既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生活之一,也是我们职业必须的生活之一,教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尤其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学工作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教学探讨也常常出现在校园的角落里。但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教研的效率呢?我想,观课议课定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