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带你看看古人都在做什么

今日诗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 杨烁 - 杨烁唱唐诗

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人间四月,清明将至。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古时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古人过清明其实很有仪式感,除了传统的禁火、扫墓等习俗,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活动。

中国人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四月因有清明的存在,寄托了人们的别样情思。

来看看古代的这些诗人,在清明前后都在做什么呢?

杜牧:问路牧童

清明这天常下雨,诗人杜牧就遇上了这场清明雨。

春天的雨纷纷洒洒,偏偏杜牧出门在外,在路上孤身行走,是途中的羁旅行人。细雨绵绵,打湿了他的春衫,雨不大,但却惹人愁,春天了,却还是泛着微微的凉意。

惆怅伤怀之际,几多伤感涌上心头。杜牧不禁想,赶了这么久的路,身心真疲惫啊,也没带雨具,怎么不见一个小酒家出现啊。

若能逢着一处酒家,他不仅能停下来歇歇脚,还能避避雨,没准还能饮一壶酒,浇去心中的愁绪,再点几盘小菜充饥,也算慰藉自己了。

可是在这荒野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眼看这小雨也没停的迹象,他越想越焦急。

正想着找个人问下路呢,恰巧一个牧童路过,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杜牧立刻心领神会,在又急又喜中,写下了《清明》一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清明》历千年而弥新,经久不衰,人人耳熟能详。大家缘何喜欢,并非是杜牧描述了清明雨,杏花村这样清丽的景色,而在于牧童一指路,带给疲惫的他新的希冀。

他引领读者进入诗的境界,又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他让我们相信,前路虽然遥远,但希望仍依稀可见。

白居易:野望扫墓
古代风俗中,寒食、清明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其中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尤为盛行,寒食和清明两节日相连,人们会在这期间祭扫坟茔,寄托哀思。
寒食这天,白居易也来到了郊野,他看到了人们扫墓的情景。
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昏暗的高大树木下,他听到了若有若无的哭泣声。
纸钱飞舞,古墓累累,坟头上都长满了绿草。海棠花与梨花掩映着白杨树,原来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
诗人看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他在想,生者跪在坟头哭泣,可是九泉之下的亡灵怎能听到呢?一时感慨,他写下《寒食野望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诗人笔下的清明,写尽人间苍生的哀伤,道尽生离死别的苦痛。
贾岛:园中聚会
贾岛写下他的清明心事时,他正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当中小聚。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春和景明,柳絮飞扬。清明起新火后,人们的厨房里冉冉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
本是一次欢乐的小聚会,有友人在身边,可是诗人禁不住联想到下次,不知何时还能再一起重聚,在落花前饮着美酒。
由此次相聚,推及来日,不免让人感怀相聚之短暂,重聚无定数。于是,贾岛有了这首《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正所谓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也抱着美好的愿望。盼来年再举行宴集,饮酒斗茗,品诗论文。这大概是节日相聚赋予人们的独特念想吧。
韦庄:冷看繁盛
唐末五代诗人韦庄作《长安清明》一诗时,正好在长安应进士试。他看到了清明这天的长安城里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繁盛场景。
踏青时节,朝野内外都在游春,赏春。此时动乱刚定,朝廷复行旧日礼制,把新火赐给大臣,大臣们闲来无事以蹴鞠为乐。
韦庄来到京师郊野的道路上,只见红色的骏马嘶鸣不已,游春的男子络绎不绝;在绿杨掩映的庭院中,女子们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
可是眼前的欢乐怎会长久,动乱的伤痛记忆都忘却了吗?来日的风雨又如何抵挡得住?
最繁华时也是最悲凉。他痛斥眼前这种一时的繁荣,为民众沉溺安乐,不知思危感到失望,愤而写下: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诗人怎能开心起来呢,长安城如今的热闹喧哗,无法与昔日的升平风光相媲美。
韦庄无论如何也无法享受这个节日带来的春天乐趣,反而沉浸在浓重的现实哀愁中。
范成大:赴任途中
时值清明这天,范成大要去任徽州司户参军,正在赴任途中,他作下《清明日狸渡道中》。
路途中,他真孤寂呀,唯有山风、细雨,花燃,柳卧,独独不见一个人影。
坟地上扫墓的人都离开了,只剩下石马、纸鸢这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作伴,乌鸦在上下翻飞,四处觅食。
想到自己在这样的时日里,还离乡远行,心头起了酸涩,顿发一种落寞,感伤之余写下他的清明所感: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
清明在古代是个盛大的节日,离家远行者,心中总是难掩失落,更别提途中形单影只而又敏感多愁的诗人了。
高启:客京思家
明代的高启在清明时节,与翰林同僚唱和玩乐。
官墙外的垂柳,丝丝弄碧,家家户户的新火,轻烟升起,一片欢腾景象。
可自己远离家乡,只身在外,幸而有几位同院的故友,还能沽酒共饮,一醉方休。
节逢清明,怎能不触发客居京华的诗人心底的情思呢?他也是怀念家乡的一个游子呀,百感交集的他信笔写下《清明呈馆中诸公》: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陆游那年客居京华时,还想着在清明前赶到家里,于是写下:“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然而高启却回不到家,对于他们这种还漂泊在外的人而言,每逢节日,思亲想家的情绪就增浓几倍。
后记:
看了诗人们的清明,你又是如何过清明的呢?无论旧日还是当下,我想,清明的存在,是在提醒每个人,无论相隔多久,都不要忘记故去的亲人,不管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故乡的路。
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的,只是因为有了离别。”
我们从来都不愿接受失去,也无法习惯告别,可清明这个节日是在教会我们:
唯有在追思中学会告别,在告别中不忘纪念,才是前行的脚步该有的节奏,才是生者对死者最坦诚的告慰。

END

——————————----------------

☆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由【一天一首古诗词】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