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搞不懂黄道和地球公转,就是易学的门外汉

有朋友赞赏文章,不管多少,都有继续写下去的必要,平台的两元,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

黄道与天赤道,是掌握中国古代天文文化,理解易学起源的关键。

昨天讲了地球自转,讲了天赤道和北天极、南天极,今天首先讲清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

地球按轨道绕太阳转动就叫公转,我像我们用绳子系住一个篮球转圈一样,转动一周回到原点要365.24天,叫一个太阳回归年。

地球离太阳很远,所以这个公转是惊心动魄的,只是我们在地球上感觉不到,从太阳上看,地球每天转动的角速度差不多1度,因为365天转完360度嘛。

而我们地球其实是呼啸着在轨道上前进的,1秒钟要跑30公里,一天要跑237万公里,想想都害怕。

这里记住两个重要术语,地球绕太阳转动的轨道就叫地球公转轨道。地球在轨道上转完一圈要365.24天,叫一个太阳回归年。

为什么叫太阳回归年呢,而不叫地球回归年呢,明明是地球回到原点,有点意思。

下面就讲黄道的概念,黄道就是站地球上看太阳,一年它在星空背景下也是转完一圈,这一圈的轨迹就叫黄道。

回到我昨天讲的天球概念,黄道就是相当于太阳在天球天幕上穿越各个恒星,一年内也是转了一圈形成的轨迹。

实际上黄道这个轨道也是不存在的,只是站在地球的角度上看太阳在星空背景下一年内的运动轨迹。这其实就是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第一篇文章讲了太阳的周日视运动,你可能会问,明明太阳和恒星一起东升西落啊?太阳一天就转完了一圈,一年转一圈怎么理解?

这时,你就知道我们先民发明的二十八宿是多么伟大了!当你每天观察太阳刚从地平线升起或者西落时,你会发现太阳离某些恒星越来越近,然后从旁边穿越,然后一天天越来越远。

当然,观察这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要在差不多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来观测,为了直观,我有天文软件来模拟一下。

比如在西安观测,今年3月20日春分,太阳差不多7点钟才从正东方升起,在它左边,是奎宿和壁宿伴随一起升起,这是北方玄武的最后一宿和西方白虎和第一宿。

到了今年6月21日的夏至,你们发现太阳在正东和东北中间方向的地平线升起,发现位置不一样了吧。

因为是夏至,所以6点钟,太阳就升得老高,太阳的左边是南方朱雀的第一宿井宿,右边是西方白虎倒数第二宿觜宿。

从上面也可直观看出,由于太阳和恒星的周年视运动和周日视运动的影响,二十八宿的顺序、形状、与地平的倾斜角度,各自与太阳的距离都是不规则的,根本无法凭肉眼去辨别确定。

并且有的星宿有几十颗星,而且太阳一出来星星也根本看不见,所以这个叫广百的人,说用二十八宿测二十四节气甚至多少度,其实就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

好了,讲完黄道就应该讲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其实就是把黄道进行二十四段的划分,每个点就是交节。

古代,是没有精确的仪器来测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位置的,所以明朝以前都是使用平气,所谓平气,就是在时间把一年时间按二十四段平分,所以平气的节气时间段都是一样长。

但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标准圆,而是一个椭圆,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近日点上看太阳就跑得快,远日点时看到的太阳就跑得慢一些。这个问题我国北齐的张子信就发现了。

然而到了明朝时,西方历法进来以后,才懂得了按角度来平分的方法,就是从太阳角度来看地球的公转轨道,按圆周360度来把黄道划分成二十四份,每份就是15度,24份就是360度,这就是定气法。

这样的划分,就会造成太阳到达各个位置时,因为弧度长度不同,各段走的时间就不一样,所以现在的定气法就会造成,节气有时接近14天,有时接近16天,太阳视运动的实时位置,可以精确到时分秒,所以交节有时在凌晨,有时在中午,有时在傍晚。

正因为平气和定气的区别,明清的天文学家一直抨击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说前贤是不懂盈缩之理。

实际上全面否定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冬至和夏至、春分和秋分,所谓的二分二至其实就是定气点。

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古代立竿见影,用圭表就可以实时确定,冬至日和夏至日是不会错的。

而漏刻测时辰,春分和秋分昼夜平均,白天和黑夜的时长一样,春秋分日的那天也是不会错的。所以二分二至的这个问题,清初的天文学家梅文鼎就进行了纠正。

所以在秦朝以前,先民只是对二分二至有充分的认识和测量,其它二十个节气都是模糊和不完整的。

就是说秦朝以前根本没有完整和精确的二十四节气,定气法也是明朝后出现,而这个广百宋斋,竟然说在秦朝一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可以精确用二十八宿来测二十四节气,并且上溯到一万年前,他是不是用屁股来想问题?

好了,大家看完有没有发现,一会儿说黄道,一会儿说公转轨道,你说黄道划分二十四节气,怎么现在很多图又将二十四节气划在地球公转轨道上?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问题,下篇文章详细为你解惑!打赏不能多,意思就行,提高人气而已。

(0)

相关推荐